欣赏与赞美》教学设计实验中学冉莉琴一、设计理念:对于初中生而言,如何处理好和同学、朋友间的关系对他们很重要,这也是社会化对他们在这个年龄阶段的要求。但在实际学习和生活当中人际关系障碍常常困扰着孩子们。所以我将《欣赏与赞美》作为主题。欣赏与赞美体现的是人的一种内在需求,也体现着一个人的修养与能力。在我们的身边不是没有值得学习的人,只是我们太吝惜自己对别人的赞许和鼓励,所以自己也不会得到相应的反馈。即使对别人有不满要批评时,如果采用先扬后抑的策略,可能会达到双方都满意的效果。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欣赏赞美与被欣赏赞美是一种互动的力量之源,欣赏赞美者必具愉悦之心,仁爱之怀,成人之美之善念;被欣赏赞美者必会产生自尊之心,奋进之力,向上之志。因此,学会欣赏与赞美应该是一种做人的美德。这也是一种处世之道,如果孩子们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和别人友好和谐相处不会是太难的问题。学校教育是为了更好的塑造人,完善人,不仅仅要教会学生基础知识,更应教授学生如何正确的生活。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不做人上人,不做人下人,要做人中人。”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认识到欣赏与赞美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明确欣赏与赞美的原则与技巧。、情感、态度目标体验欣赏与赞美别人带来的愉悦,受到欣赏与赞美后的鼓舞、奋进,激发欣赏与赞美他人的动机。、能力目标学会发现他人的优点,运用欣赏与赞美的原则、技巧尝试欣赏与赞美他人。教学重点:欣赏与赞美的原则、方法与技巧。教学难点:学会用真诚、积极的态度赞美他人。教学方法:故事启发、讨论法、情境学习法等。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三、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感悟欣赏与赞美听故事感受赞美的力量,并将所听到的相关信息填入表格人物关系品质情感体验影响欣赏与赞美者多媒体播放录音:故事一:1852 年秋天,屠格涅夫在打猎时无意间捡到一本皱巴巴的《现代人》杂志。他随手翻了几页,竟被一篇题为《童年》的小说所吸引。作者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无名小辈,但屠格涅夫却十分欣赏钟爱有加。屠格涅夫四处打听作者的住处,最后得知作者是姑母一手抚养照顾长大的青年人。屠格涅夫几经周折,找到了作者的姑母,表达他对作者的欣赏与肯定。姑母很快就写信告诉自己的侄儿:“你的第一篇小说在瓦列里扬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大名鼎鼎、写《猎人笔记》的作家屠格涅夫逢人就称赞你。他说:‘这位青年人如果能继续写下去,他的前途一定不可限量!'”作者收到姑母的信后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