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研究摘要:目的:探讨血液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 方法:选择 2014 年 11 月至 2015 年 11 月来我院治疗血液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患者 66 例,另选 2014 年 11 月至 2015 年 11 月来我院治疗的血液病未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患者 66 例。对两组患者进行 D-二聚体水平测量,并对 D-二聚体在血液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意义。 结果:经过比较发现,实验组患者的 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且血液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早期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中期患者与晚期患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利用 D-二聚体对血液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诊断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且操作较为简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关键词:血液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血液病的常见并发症,主要是由于血液病导致患者的微血管出现损伤,造成凝血活化,从而导致血液抗凝以及凝血失衡等情况,并使得形成全身性微血管血栓。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具有病情发展迅速,病情严重等特点,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1]。有研究显示,血液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概率达 20-85%。白血病患者或者患者出现骨髓纤维化、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存在造血功能障碍,肿瘤细胞等的侵袭又导致患者的血小板出现减少,就会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展迅速,不利于患者的预后,早期对血液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进行有效诊断是临床上对患者病情进行有效控制的重要手段,也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2]。本文选择 2014 年 11 月至 2015 年11 月来我院治疗血液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患者 66 例,另选 2014 年 11 月至 2015 年 11 月来我院治疗的血液病未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患者 66 例。对两组患者进行 D-二聚体水平测量,并对 D-二聚体在血液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 2014 年 11 月至 2015 年 11 月来我院治疗血液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患者 66 例,为实验组。另选 2014 年 11 月至 2015 年 11 月来我院治疗的血液病未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患者 66 例,为对照组。对照组 66 例患者中,男性 32 例,女性 34 例,年龄 28-66 岁,平均年龄(48.4±4.8)岁。病程 3d-8 个月,平均病程(3.3±0.4)个月其中白血病患者 26 例,血小板减少症患者 14 例,骨髓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