碘[125I]植入治疗密封籽源结构简介和质量控制要点宁波君安药业科技有限公司 前言1898 年,居里夫人发现了第一个放射性同位素:镭。在本世纪二十年代,镭针治疗肿瘤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并一直沿用到今日。1917 年 Barringer 首次把镭针用于前列腺的近距离治疗(Brachytherapy)。但由于镭及以后采纳的 192Ir 放射性核素是长寿命的,临时植入到病灶部位,经过一定时间还要取出,且 192Ir 和226Ra 的放射线能量高,在治疗肿瘤时候,很难防止对正常组织的损害。因此Brachytherapy 一直没有得到很广泛的使用。125I 和 103Pd 由于其较短的半衰期和很低的 X 射线能量,因此使得永久植入的近距离治疗成为可能。 1972 年Whitmore 使用 125I 针进行了前列腺的近距离治疗。随着 B 超、CT 引导下精确定位系统和计算机三维治疗计划系统(TPS)的出现,可以精确地把放射性籽源植入到所需部位,并且保证肿瘤部位剂量最高周围正常组织损伤最小,显示了宽阔的应用前景。籽源植入近距离治疗技术臻成熟,并获美国 FDA 批准。碘[125I]籽源已进入规模生产,作商品供应,并逐渐形成产业。在美国、欧洲已显示了重大经济和社会效应。在我国这项治疗技术也已得到应用,并收到较好效果。为进一步推广应用造福肿瘤患者,本文简要介绍碘[125I]籽源结构和质量控制要点,及宁波君安药业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碘[125I]放射性密封籽源。1.碘[125I]籽源的结构简介 碘[125I]籽源的结构,一般分为内核和外包壳两部组成。1.1 碘[125I]籽源内核结构 ① 内核形状和材质 内核形状为球、丝(柱、棒)状。材料为高原子序数金属(银、钨、钯等)、陶瓷、离子交换树脂、镀有银的玻璃球等。 ②125I 在内核的分布大体分两种类型:一种是将 125I 浸吸在内核内部(体积分布)。另一种是将125I 镀覆(吸附)在内核表面(面分布)。125I 附着牢固度和分布均匀性是籽源质量的重要因素,即同一批生产的内核,要求在每粒内核上的 125I 牢固地均匀分布,和每粒间所含 125I 活度达到很小偏差。 ③ 内核材料应具有标识作用,即在 X 光照射下能显示籽源位置。 ④ 比较现有几种内核形状和材质,早期采纳浸吸型低原子序数内核及用金球作为标识体的内核结构,它在 X 光照射下仅显示一个几何点,不能给出籽源在组织内的真实方位,不利于精确计算剂量分布。另外,该结构的内核易位移,且制备工艺复杂,易出错;而后改进的用银丝作为内核的结构,具有三个优点一是 125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