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 循环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的运用 急诊科的工作量是医院各科室中最大的,面对的患者层次复杂、病情多样,并且突发应急事件发生率较高[1]。急诊护理工作旨在提高急诊生存率,融洽医患关系,但是现今并没有一套成熟的急诊护理模式起到提高生存率以及缓和医患关系的作用。PDCA 循环管理模式是一种全面管理的科学模式[2],本讨论引用此管理模式于急诊护理管理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院急诊科护理人员共有 30 名,性别均为女性,年龄 18~34 岁,平均年龄(26.72±5.28)岁。其中又分为副主任护师 1 名,主管护师 10 名,护师 12 名,护士 7 名;大专学历及以上者 22 名,中专学历者 8 名。本院于 2024 年 8 月开始将 PDCA循环模式应用到急诊护理管理当中,本次对比组对象从 2024 年 7 月至 2024 年 7 月 PDCA 循环模式应用前的急诊科患者中随机抽取100 例,其中有男 54 例,女 46 例;年龄 17~66 岁,平均年龄(37.48±6.5)岁。而观察组对象则从 PDCA 循环模式应用后至2024 年 8 月期间的急诊患者中随机抽取 100 例,其中有男 56 例,女 44 例;年龄 16~65 岁,平均年龄(36.24±5.8)岁。两组在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比组为传统护理模式,观察组为 PDCA 循环护理模式,本院急诊科 PDCA 循环护理管理内容如下[3]:1.2.1 计划阶段:由副主任护师为组长,其他护理人员为组员成立 PDCA 循环管理小组,并细分为护理管理、安全、文件、技能、服务五个质控小组,对护理全过程进行考核。由组长组织对全员护理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护理效果的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并制定护理考核评定标准、实行计划、培训计划等,全部护理人员即是护理工作的执行者又是护理工作的管理者。1.2.2 执行阶段:邀请各科室护理组组长对 PDCA 循环管理小组成员进行相关理论操作培训,传授其管理经验,树立护理人员的安全理念和服务意识,并将制定的考核制度让人员熟记,按此标准进行操作。另外质控小组对护理各个方面进行监督管理,组长对全组人员的护理质量进行评定。由 PDCA 循环管理小组组长带领成员梳理一遍急诊护理流程,使原本盲目、混乱、被动的传护理过程转变为自我定位、分工明确、主动参加的新护理模式。1.2.3 检查阶段:为了客观了解、评价计划执行阶段的效果,管理组长每月不定期组织单项质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