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禅宗典籍教学讨论 摘要:禅宗典籍讨论已经成为古代汉语讨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禅宗文献是讨论古代疑难俗字,唐宋时期的俗语词汇、语法、修辞等语言文字现象的宝贵材料,大学“古代汉语”教学中应秉持与时俱进的“大语文”视角,从语言文字特点、宗教性、文化属性等角度增加禅宗文献内容的讲授,如此既可以扩充古代汉语的教学范围、为相关各人文学科人才的培育打下基础,又可以挖掘和传承中国佛禅思想和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关键词:古代汉语教学;禅宗典籍;观照 习近平主席(2024 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讲话中指出:“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进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习主席所说的“中国特色的佛教”其实主要是指禅宗。禅宗创于中唐而盛行于晚唐、五代,一直到清朝时期,在这么长的历史流传过程中积累了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文献,是讨论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料,是综合性语言学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储备,同样也应该是古代汉语教学的重要内容。 一、禅宗典籍对古代汉语的独特贡献 禅宗典籍体裁多样,有语录、灯录、传记、拈颂、偈颂、论议、笔记、清规等,这些禅宗文献当中,灯录、语录、拈颂的语料价值最高,其次是笔记、传记等,这是由于其中大量使用了当时的方俗口语词,而这对于了解当时的语言面貌、佛教文化、社会风俗大有帮助。但是国内对于禅宗文献的关注度在好长时间里一直不够,所以导致“严格意义上的禅籍词汇讨论著作出现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1]近几十年来,随着古代汉语讨论的不断深化,语言学界已经逐渐认识到禅宗典籍在汉语史讨论中的价值。具体来看,禅宗典籍对于古代汉语讨论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对于中国古代文字,特别是疑难俗字讨论大有帮助。尤其是敦煌禅宗文献,由于其多为手抄本,给疑难俗字讨论提供了大量的材料。现在讨论成果也比较丰富,比如潘重规主编的《敦煌俗字谱》,张涌泉《敦煌俗字讨论》,黄征《敦煌俗字典》等为其代表。唐宋时期的禅宗文献也保留了大量的疑难俗字,比如《祖堂集》《五灯会元》等禅籍,讨论成果也比较多。其二,对于唐宋时期的口语词汇讨论大有帮助。唐宋时期的禅宗灯录、语录中保留着大量当时的口语词,与同时期的其他语料相比更加的通俗、自成体系且具有自己的独特性,早年曾有学者呼吁加大讨论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