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英雄出少年〞--中国古代青少年成才的众多实例中国自古以来对青少年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是“自古英雄出少年〞。认为对青少年应该十分重视,因为英雄往往在他们当中产生。他们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千万要加以保护。另一种看法是“嘴上没毛,办事不牢〞。认为青少年的学识和经历都不够丰富,办起事情来毛手毛脚,常常会把事情办坏,所以不能依靠他们。必须等到他们长了胡须,即成年以后,积累了足够的学识和经历,办起事情来稳稳当当了,才能依靠他们。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哪一种正确?答复自然是前一种正确,后一种那么是片面的观点。青少年当中确实有些人毛手毛脚,办起事情来勇敢有余,经历缺乏,办不成事情,甚至会把事情办坏。但是这不是普遍现象,大多数的青少年都具有上进心,把事情交给他们去办,只要事先耐心地加以指点和引导,他们还是会小心慎重地从事,即使一次两次失败了,也可以不断地总结经历教训,最终把事情办好的。嘴上长了毛的成年人或老年人,办起事情来也并不见得个个都是十拿九稳,失败也是难以防止的,所以不应该看到青少年当中有些人办不成事情,就说青少年都靠不住。事实上,年岁大小和办事成功与否没有必定联系。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人是在青少年时代成才的。18 岁以前就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或在保卫国家的战争中立了大功、或写出了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或在科学上有所制造制造的人,为数是不少的;18 岁至25 岁之间在各方面做出了成绩的人,那么更是多得不胜枚举。请看下面这些实例: 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是近邻,齐强鲁弱,齐国常常欺侮鲁国。有一次,齐国派兵攻打鲁国,鲁国危在旦夕,许多文官武将只顾自己逃命。这时候,少年汪踦〔yi 倚〕为了挽救国家的命运,不顾个人的安危,毅然站出来,带着乡亲们跟齐军血战于郎地(今鱼台县东)。最后汪踦虽然牺牲在战场上,但是齐军被打退,鲁国的平安得到了保障。汪踦年龄虽小,却做出了保家卫国的壮举,这说明他已经是一个成才的少年。对于汪踦英勇卫国的精神,连儒家的老祖宗孔子也大为感动,有人认为未成年而死称“殇〔shang 伤〕〞,不得隆重礼葬,孔子认为对汪踦这样能执干戈以卫社稷而献身的少年应破格对待,不能草草收殓,应当隆重礼葬。 战国时期,齐、楚、燕、、、、等七国,常常互相攻伐。王嬴政想要统一全中国,他首先想得到国的土地以扩大本国的河间(今省)之地,就先跟燕国和好。燕国派太子丹到国做人质,国派唐到燕国任国相。这时候,国有个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