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创新模式农学论文 【摘要】我国农业快速进展,传统农学专业的教育模式存在严重弊端,农学专业人才的创新培育是当前之需。培育具有现代社会高水平农业技能和综合创新能力的人才即是社会和时代的现实需求。因此,积极探究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模式方法,对传统农学专业进行创新模式探究,建立健全的实践教学构建“产、学、研”一体的课程学习、毕业实习和专业实习为现代农业培育高素养农学专业人才。 【关键词】农学专业;创新模式;实践教学 一、现代农学专业的进展趋势与农学专业人才培育需求 培育具有现代社会高水平农业技能和综合创新能力的人才即是社会和时代的现实需求。传统的农学专业必须进行自我更新,掌握作物遗传育种领域的理论和技术,融合生物技术、细胞遗传学及蛋白质组学技术,在重要农作物遗传育种改良等重要的一流国际及国内科研院所、学校等单位从事作物遗传育种改良、植物病虫害防治等重要领域从事基础理论讨论工作,在技术推广和生产经营等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复合性人才。 二、知识结构复合型人才培育模式 当前社会世界范围内的农业发生了深刻变化,都市型农业是目前进展趋势。农学专业要培育都市农业型人才,必须注重知识结构复合的人才培育转型。1.师资队伍建设。都市型农业是一种新生事物,老师也需要提高知识层次和水平,掌握都市型农业的进展所需要新技术、新知识。因此,一方面,现有的老师要通过参加进修学习、调查讨论,吸收新的技术、新的知识,丰富阅历,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积极引进人才,特别是年轻老师,充实师资队伍,形成梯队,更好的完成教学、科研和成果推广工作。2.学科交叉融合,实行学科复合。以农学为基础,结合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蛋白质组学等新兴学科,实行学科复合培育。在学校植物科学技术学院、生物工程与工程学院进行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融合。学生可自主进行课程的选修。在农学系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第五学期后,增加开设细胞遗传学、基因工程原理、分子遗传学、作物遗传育种学讨论进展等新兴学科。学生在传统农学理论的基础上,知识结构更加丰富、知识面更加宽广。为后续的考研深造及科研院所就职打下良好的理论知识基础。3.设置学生素养课堂,定期举办学术报告。提高学生创新素养的关键是非智力因素。定期针对学术问题、正确人生观培育问题进行学生素养课堂教育。每学年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进行专业学术问题报告。一方面,培育学生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