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儒家道统及宋代理学分析论文

儒家道统及宋代理学分析论文_第1页
1/44
儒家道统及宋代理学分析论文_第2页
2/44
儒家道统及宋代理学分析论文_第3页
3/44
儒家道统及宋代理学分析论文 一、道统的哲学内涵 “道统”一词是由朱子首先提出的,他曾说过:”子贡虽未得道统,然其所知,似亦不在今人之后。”(《与陆子静·六》,《朱文公文集》卷三十六)”若只谓”言忠信,行笃敬”便可,则自汉唐以来,岂是无此等人,因其道统之传却不曾得?亦可见矣。”(《朱子语类》卷十九)”《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失其传而作也。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四书集注·中庸章句序》)朱子虽然最早将”道”与”统”合在一起讲”道统”二字,但道统说的制造人却并非朱子,而是千百年来众所公认的唐代的儒家学者韩愈。 韩愈明确提出儒家有一个始终一贯的有异于佛老的”道”。他说:”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原道》,《韩昌黎全集》卷十一)。他所说的儒者之道,即是”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同上)”道”,概括地说,也就是指作为儒家思想核心的”仁义道德”。千百年来,传承儒家此道者有一个历史的进展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同上)这个传承系列类似于佛教所说的”法统”,儒者之”道”的传授谱系也就是朱子所说的”道统”。 自从韩愈提出道统说以来,历来解说道统者都未能超出韩愈道统说的框架,即从”道”与”统”两个方面来理解道统。前者是逻辑的,后者是历史的。甚至可以说,直到现代,人们对于道统的理解也并未超出韩愈的水平。韩愈以及儒家学者所强调的道统,其哲学上的内涵究竟为何,或者说当儒者强调道统之时其用意如何,这些都尚有待于作出说明。 对儒家道统说进行哲学的分析,可以把儒家的道统归结为三个方面:认同意识、正统意识、弘道意识。 首先说认同意识。当一个儒者谈及道统之时,表明了儒者本人对于儒家思想的认同。子贡说:”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论语·子张》)这表明孔子以及整个孔门认同的是”文、武之道”。孟子也有两句颇具代表性的话。他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孟子·梁惠王上》)”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孟子·滕文公下》)孟子在这里表明了自己是”仲尼之徒”、”圣人之徒”,自己所认同的是圣人之道。认同意识也即是鲜亮的...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儒家道统及宋代理学分析论文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