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分析论文 一、农村基础设施的进展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 1.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推动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据统计,2024 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4140.36 元,其中工资性收入为 1596.22 元,占人均纯收入的 38.55%;家庭经营纯收入为2193.67 元,占人均纯收入的 52.98%;在家庭经营纯收入中,农业收入(包含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收入)达到 1745.12 元,占家庭经营纯收入的 79.55%,占人均纯收入的 42.15%[1]。由此可见,农业收入仍然是中国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业生产的进展,是关系到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问题。 生产性基础设施,如:农田水利和农业气象服务等,可以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以农田水利设施为例:自 1949年以来,中国农田灌溉规模对农业的进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从 1962——2024 年,中国人口增长了 1 倍,人均耕地面积减少50%,但是人均灌溉面积增加了 50%。全国粮食产量净增 2.6 倍,其中占全国耕地面积不足 40%的灌溉土地的粮食产量占总产量的80%。据资料分析,约有 60%的粮食作物,75%的经济作物和 90%的蔬菜作物都生产在灌溉农田上[2]。 截至 2024 年,中国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已经达到 46.42%,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 36.83%,占粮食播种面积的53.50%。2024 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 5.02 亿吨,比 2024 年增长0.72%,较 1980 年增长了 1.81 亿吨[1]。由此可见,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能够增加有效灌溉面积,从而有力的推动了粮食生产的进展,从而推动了农民的农业收入的增长。 2.基础设施建设能够降低农业生产总成本,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在目前中国农业小规模经营、农业的弱质性和农产品的特别性等条件下,降低农业生产总成本将成为增加农民农业收入的主要途径。这是因为: (1)从价格方面来看,一方面,由于农产品是人们的基本生活所需,关系到国计民生,居于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虽然政府在特定时期(战争、自然灾害等时期)可以通过提高农产品的价格来刺激农业生产,但是政府无法长期将农产品的价格定位在比较高的水平上;另一方面,由于农产品产量大,产品的差异性比较低,农产品市场是比较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的市场形态。在这种市场形态中,每一个生产者,也就是农民,都不能通过提高价格来获得比较高的利润,也就是说,由于缺乏垄断力量,农产品价格由市场决定。总之,由于农产品的特别性,农产品的价格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