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教育进展措施 农村小学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基础之一。农村小学教育办得好坏,直接影响到中学、大学乃至整个国民的教育。当前,农村小学教育的整体性薄弱状况从根本上还没有得到扭转,在办学方向、师资队伍、学生管理、家长重视等方面仍然还有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农村小学教育的进展。 一、制约农村小学进展的“瓶颈” 1.1 学校办学条件跟不上进展需要。 虽然近年来,政府不断地加大力度进行教育投资,大大地改善了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基本上实现了学校“楼房化”,但学校却没有与之配备的教育教学设备。由于当地政府的经济落后和农村小学的经济收入有限,投入到教学设备的资金非常有限,从而影响教学的改革与进展。时值当今新课程改革的热潮,老师在没有现代教学设施设备的情况下,变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电脑室和语音室,边远、小型的学校没有电脑,即使有电脑的学校,部分上不了网,教学得不到新信息,这严重地制约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与进展。特别是“形象工程”更加加大了偏远地区与公路沿线学校的差距。 1.2 学校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力量是学校办学的主要力量,师资力量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办学条件好的学校与办学条件差的学校的老师两极分化严重。农村小学尤其是偏远山区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由于种种原因而相当薄弱,老师的年龄结构偏大和文化素养偏低,老师的思想观念也相对落后。地处偏避、条件差的学校老师紧缺,从而出现了老师每人包一个年级的现象。白天只有上课的时间,还要抢时间改作业,晚上才有时间备课。没有机会进行研讨,没有时间进行教育科研活动。大部分老师只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相当一部分老师教法陈旧、观念落后、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面对新形势下的素养教育,面对改革后的义务教育新课程,老师应付正常教学尚且力不从心,更谈不上推行素养教育。因为人员紧张和学校经费紧张,他们几乎没有机会参加业务培训、到外地听课学习,加之,学校老师少,管理制度不健全,使部分老师因此而工作作风散漫,得过且过。新分配老师因条件原因,一般最多两年就调离。同时,体育、英语、音乐等专业老师缺乏严重,也是影响教学质量和素养教育实施的重要因素。 1.3 教育教学设施缺乏、落后。 很多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设施缺乏、落后,造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音乐课是老师唱一句,学生跟着唱一句,体育课要么是学生自己玩,要么是体育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