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评价与进展 在知网收录的报刊中,搜索“学术评价”关键词,检索到的文章多达 3900 余篇,输入其他相近关键词会有更多文献。随着“核心期刊”“来源期刊”“权威期刊”等目录的一次次周期性地强势推出,一般两三年的周期轮转,社会上对其认可度不一,但评价机构基本进展到成为凌驾于学者、编者之上的支配力量。2024 年 2 月“SCI 之父”尤金•加菲尔德的不幸离世,再次引发了学术界、期刊出版界对“核心期刊”“影响因子”的争议。当前以“影响因子”为主要衡量指标的学术期刊评价争议激烈,伴随着不绝于耳的批判与讨伐声,“期刊榜单”的花样不断翻新,学术评价机构的数量不降反升,声势越来越大,然而,透过表面繁荣,隐约看到的是学术评价利益盘根错节、学术评价创新一次次蜕变以及学术期刊进展的困境。 1 学术期刊评价量化的理论基础及在中国的进展运用 布拉德福在 20 世纪 30 年代最早提出“核心期刊”的概念,1934 年,身为英国科学图书馆馆长的布拉德福首次提出了定量描述文献分散规律:假如把科技期刊按其刊载论文专业数以递减顺序排列,可以发现这些期刊分出一个核心区域和接连几个区域,且每个区域的论文数相等。[1]这一定律成为核心期刊遴选最为原始的理论基础,由于该定律还存在一些缺陷,直到 1948 年,该讨论才开始逐渐赢得学术上的赞誉,后经英国著名文献学家维克利等人的修订、补充和传承进展,最终形成了包含两个不同学派、十余个经验公式和 4 个数学模型的布拉德福分布理论体系,用于核心期刊测定的基本理论依据,并逐渐成为文献计量学史上最负盛名的“经典定律”。20 世纪 40 年代末,国际科学计量学领域著名的学者普赖斯便开始关注并投入到对文献增长现象的讨论中,1949 年他敏感地发现“一沓沓的《哲学汇刊》堆放在图书馆的阅览室,竟然靠墙堆成了一条完美的指数曲线”。继而,他惊喜地发现,在过去的 200 余年,科学期刊、科学文献的数量几乎是每 50 年增长 10 倍,这就是“文献指数增长规律”。l961 年,普赖斯正式出版《巴比伦以来的科学》,他用坐标轴的形式绘制出文献指数增长曲线。后来他进一步讨论并认识到,科学文献的增长并不会疯狂按指数规律无限制增长,[2]而是会趋于饱和,由指数增长转为线形增长。原有文献利用价值也在减退,1971 年,普赖斯提出“文献老化指数”,用以度量文献的老化速度。随着深化讨论,他还发现,论文发表后两年内被引用的频率最高,之后会慢慢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