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学中梅之意象 花性折射人性。历史上也不乏爱花之人——东晋隐士陶渊明以“采菊东篱下”怡然自乐,宋人周敦颐“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唐人喜牡丹,因其富丽堂皇与强盛的国力相衬,也符合唐人外向的性格。梅花则是宋人至爱,在文学作品中不断被提及,但文学意义却不尽相同。 一、以梅自况 宋人尤喜以梅自况,是与历史条件分不开的——宋朝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朝代,却从建立到灭亡始终处于内忧外患中,许多有识之士得不到施展才华的机会,于是咏梅以自况,抒发志向寻求解脱。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的林逋隐居不仕,高标遗世,其代表作《山园小梅》极尽幽逸之趣:“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在寒冬月夜,远离市井,万籁俱静,独享梅之体态香气,诗人寻求的是对自身性情的满足。南宋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据钱仲联先生所说,“驿路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隐喻作者的郁郁不得志,而词的下片“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则有力地表现了作者不屑与排挤他的官僚争夺荣华富贵,只求报国,纵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的精神。在这里,梅花更多地表现了它的不屈,在风雨中遁世独立的品行。南宋词坛的杰出代表辛弃疾所处的时代更为黑暗——青少年时期生活在金兵占领的地方),仕途更为不顺——屡遭弹劾落职,又身负国恨家仇,他的词作中更是透露忧愤的情感。在《沁园春》中有“疏离护竹,莫碍观梅”两句,词中同属“岁寒三友”的梅与竹相映衬,淡雅的格调相统一,也反映了词人的喜好与追求。 二、以梅忆人 以梅忆人也是宋代文学中常见的形式,这一寓意的来源可追溯到南朝,《荆州记》里所记载“陆凯与范晔交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文学中常用及这一典故,表达对友人或情人的相思和问候。北宋神宗时期舒亶在《虞美人•寄公度》中写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邑,一枝梅。”而南宋恭帝时期的周密也有类似的词,《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中有这么一句:“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这两首词把作者对友人的思念表现得比较直白。而南宋初年范成大的词作《霜天晓角•梅》表面上看只是咏物:“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实则借构筑梅花空灵清冷的形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