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曾国藩的道德建设模式 本文 勉励同侪,转移风气 曾国藩不仅注意自己做道德建设的表率,还十分注意利用树立其他人做榜样的方式来进行道德教育,他认为社会风气不是恒常不变的,而是“随人事而变迁”。要改变社会风气,就必须“用一方之贤土,化一方之莠民。芳草成林,荆棘不锄而自悴;鸾凤在境,鸱枭不逐而自逃。”[7]强调良好风气可以造就人才,而优秀人才又能以榜样的力量正社会风气。然而,道德建设和风气的培育并非易事,曾国藩认为须从有一职之权的官吏做起,“引用一班正人,培育几个好官以为种子。”[8]在这方面曾国藩是下了许多功夫的。在清人胡思敬的《国闻备乘》中有一则“陈右铭服膺曾文正”的记载,对于曾国藩的此种做法有生动地描述:“陈宝箴初以举人谒曾国藩。国藩曰:‘江西人素尚节义,今顾颓丧至此,陈子鹤不得辞其咎。转移风气,将在公等,其勉图之。’子鹤者,新城陈孚恩也,附肃党,官至尚书,日营求入阁,故国藩及之。宝箴以资浅位卑,愕然莫知所对。国藩字而徐解之曰:‘右铭疑吾言乎?人亦贵自立耳。转移之任,不必达而在上也。但汝数君子若罗惺四、许仙屏者,沈潜味道,各存一不求富贵利达之心。一人唱之,百人和之,则风气转矣。’宝箴谨佩不忘,对江西人辄传述其言,且喜且惧,自谓生平未受文正荐达,知己之感,倍深于他人。”[9]陈氏一门三代皆对曾国藩推崇备至,良有以也。故尔,陈氏父子于一般政事外,不忘曾氏之言,特重开启民智,转移士习,其效卓著,影响深远。 重视家教,鞭策后辈 清人家庭承担着教育子女的主要责任,职业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都主要由家庭完成。在这里,父亲作为一家之长就责无旁贷了。为父者都重视子女的品质教育,尤其重视伦理道德的教育,光绪二十二年(1896 年)平江人叶祥珍订的家训五条,概括了家庭伦理教育的内容:第一条是忠君,所谓“家训莫大于人伦,人伦莫先于君父”,要求子弟懂得政府法令,完纳赋税,不犯律条;第二是孝顺父母,第三是和睦兄弟;第四是夫妇和合;末一条是善交朋友。他说人伦是人人每天所不能离开的,也是人人日日见到的,但是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要勤于教育。由此可见清人是很重视三纲五常的家庭教育[10]。有的家庭在家庭教育方法上甚为讲求,曾国藩就是个中的典型代表。曾国藩一生不仅在上述的家庭教育内容上倾尽其毕生精力,还有自己独到的创新之处。不仅时时以“君子”严格要求自己以范于家人,而且还时时要求家人也做“明世理的君子”。曾国藩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