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培育路径与对策讨论 在思想理论基础课程纷纷推动教学实践改革过程中,针对性和有效性问题成为突出焦点,为此“社会治理”应运而生,它的提出源于人类自身对人性的拷问,在将“社会治理”理念引入到高校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4]思想政治教育是育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面对日趋层级化和心理低龄化的生源现状,思政教育进展遇到很多新课题,为了合理应对瓶颈化问题,将德育教育的有效性落到实处,“治事治制”、“社会治理”等观念相继出现,并能够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得以实践和应用,试图找到提升思政德育教育质量的有效对策。 一、树立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德育范本 今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谈到思想政治工作时又再次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理念。思想教育是人类永恒的课题,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广阔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从纵向进展讨论而言,思政教育往往被视为终身教育的重要部分,在人的生命周期中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是最为持久的;从横向进展讨论而言,思政教育核心理论部分依托学校课程教育完成,然而随着教育对象的复杂化和教育资源的多样化,校园内的教学内容已经无法满足社会进展和个人成长的需要,这对德育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思想教育在各教育阶段应积极探究与学生身心进展相匹配的实际问题,重视受教者的主体地位,切实提升教育能力,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培育学生学习兴趣。自古以来,乐学一直是学者们在学习境界上追求的最高境界,更是教书育人的最高目标。学生兴趣的涌现需要一定的情境,并且此时的气氛要与学生的兴趣、学生生长的需要相契合。另一方面,强化学生彼此认同感和时代使命感。青春期时期正是学生处于生理发育成熟阶段和心理进展的过渡时期,学生情绪和情感随着阅历和见识的增加也日益丰富,但却存在波动性大,依赖性与闭锁性同时存在等问题,再加之各种潜在社会和家庭压力,使得学生自身很渴望与人进行沟通沟通,尤其希望来自同龄人给予的帮助与认可。结合全方位育人理念,基础课程的教学体系目标可以被分为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两种,知识目标可以通过校内理论学科课程标准来实现,情感目标则需要多类型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注重实践性和持久性,因此“社会治理”视阈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