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论文 一、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基本概述 民族民间舞蹈是指产生并流传于民间、以当地的民族文化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进展起来的一种舞蹈形式。受到当地的环境、当地文化传统、当地生活方式、当地风俗习惯、当地民族性格等因素的影响,民间民族舞蹈在不同的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的文化。以我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通常以民间文化特征为依据,而课程的设置,一般是通过不同教学模式来进行强化。学术对民族民间舞蹈的理解一般都只在表面,只是对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以及舞蹈技巧加以记忆,这是因为学术的舞蹈水平参差不齐,某些老师教学也只是通过示范的形式,让学生们进行模仿与练习,这就忽略了学生舞蹈素养培育与文化理论的拓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到的只有动作外表,缺乏内在的感情,再加上受现代舞蹈的冲击,导致了多数学生跳舞的风格、情绪都是一样的,让人看起来没有新意,没有特色,导致了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质量水平不高。民族民间舞蹈是我国舞蹈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它的教学质量好坏情况,影响着我国民族文化进展方向。民族民间舞蹈是我国舞蹈文化传承的分支,在其舞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拓展传承民族精神的舞蹈文化内涵,不仅仅是要教给学生关于舞蹈的技巧,传授舞蹈形态,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生活积淀和文化理解,来领悟舞蹈所表达的情感以及舞蹈的真谛。 二、当前我国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错位 民间民族舞蹈,是我国各族人民日常生活与劳动的剪影,它扎根于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反映社会群众的情感,并由群众自发制造和组织的舞蹈形式,是有着深厚积淀的民族文化。在教学中,老师没有重视民族民间舞蹈在舞蹈理论上的教学意义,却一味偏重于技巧教学,导致了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目标的错位。在一般的舞蹈教学中,常常以同一动态方式为基准,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进行练习,教学的过程呈直线式递进上升,从而使学生的身体能呈现出同一种鲜亮风格,这与中国民族舞蹈教学截然不同,例如古典舞的提、沉、冲、靠、含、腆、移、拧最终呈现的是一种动态的风格。而民族民间舞则是呈现多个民族的舞蹈风格,它包含汉、蒙、朝、藏、维等不同民族的舞蹈,使习舞者的姿体能体现出绚丽多彩的舞蹈风格,从而增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过,仍有部分老师未能深化了解民族民间舞蹈所蕴含的各种文化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未让学生感受舞蹈背后的民族文化,更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