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队汽车驾驶员心理问题研究选题背景:随着部队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及部队担负的任务不断加重,部队装备的车辆越来越多,动用车辆也越来越多,部队汽车驾驶员需要经常性担负急难险重任务,对其心理素质要求非常高。因此,有必要对部队汽车驾驶员心理素质进行分析,从而达到预防和减少车辆事故发生的目的。 研究意义:选择对部队汽车驾驶员心理素质进行研究,主要是想了解部队汽车驾驶员在驾驶汽车过程中,其心理素质对车辆驾驶的影响。找出影响因素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通过对部队汽车驾驶员心理素质研究,可对研究类似特殊群体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具有独特的理论意义。主要内容: 1.绪论 (1)提出问题(2)研究的目的 2.寻找并确定研究对象 (1)跟踪调查部队汽车驾驶员驾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状态变化情况并逐一做出记录。(2)分析不良心理状态对驾驶员驾驶的影响及出现原因。3.提出解决方案(1)避免驾驶员驾驶过程中出现不良心理状态的出现的方法。(2)应对不良驾驶心理状态的方法。4.结论 通过对部队汽车驾驶员心理素质研究, 帮助车管干部及驾驶员客观准确地认识自我的心理特点,达到预防和减少车辆事故发生的目的。 研究方法: 查阅文献资料法,跟踪调查法,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方法。研究重点: 对部队汽车驾驶员心理状态进行研究,通过对部队汽车驾驶员心理素质进行分析帮助车管干部及驾驶员客观准确地认识自我的心理特点,从而达到预防和减少车辆事故发生的目的。研究难点:1.部队驾驶员年龄层次,心理状况,驾驶技术有所差异,数据的统计是一难点。2.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心态会发生变化,如何掌握驾驶员心理动态是一难点。 国外研究现状: 驾驶员心理研究起始于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专家闵斯特泼格,1912年美国劳工立法协会委托在哈佛大学任教的心理学家闵斯特泼格研究车祸发生事故的原因,为此,他设计了一套测试驾驶员心智能力的方法和仪器,测试驾驶员的心理状态,他的工作,推动了驾驶员心理研究的发展。1959年,美国公共交通局聘请心理学家从事管理和研究工作。60年代开始,美、日、俄等国驾驶员在交通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事故心理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证实了驾驶员心理状态对驾驶的影响确实存在。国内研究现状: 在国内,潘晓东博士在设定时速下通过实验定量得到了一系列合乎驾驶员心理反应的参数,他的方法与思路为我国今后驾驶员心理研究提供了新方法与新目标。我国目前在驾驶员心理研究方面需要努力的方向还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