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新视野讨论论文 【内容提要】 比较电影讨论的领域应该比跨国电影讨论的范围更广。电影讨论除了重新思考欧洲中心主义的问题,还应该超越追踪金钱流动的规则,同时强调电影生产、发行、放映和接受的语境、文本、互文性和潜在文本等方面。在比较的框架中,本文列举中国电影讨论中常被忽略的和尚未充分进展的课题,例如观众讨论、盗版现象、文学改编、电影及其他艺术(戏剧、摄影和影像)之间的跨媒体性等等。本文还强调跨学科性对我们理解包含于电影语言和技术中的跨文化视觉性所起的关键性的作用。 【关键词】比较讨论跨国讨论跨学科性跨媒体性跨文化视觉性 一、电影讨论的两种视野:比较与跨国 1995 年,威尔曼(Willemen)作出一个有趣的评论:“尽管比较文学有许多历史缺陷,但必须承认,电影方面的比较讨论尚未存在。更糟的是,由于目前电影理论中的种族主义偏见,急需的比较电影讨论可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取代目前强加于大学生中的电影讨论。”① 威尔曼对于比较文学的评论引起我的兴趣,因为我从中看到了自 20 世纪 90 年代初起北美比较文学讨论和电影讨论迥然不同的进展轨迹:尽管比较文学先前在文学理论方面的优势得到了广泛承认,但比较文学却不得不在人文学科规模日益缩减的趋势中挣扎求存;相反,电影讨论近来则在欣欣向荣的跨学科领域里得以繁荣进展②。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以“种族中心”为其理论基础的比较文学,在学界中渐渐退位于英语系,因为英语系经过数十年的重新调整,现在已自称是跨民族或至少是后殖民的学科。这种反讽来源于比较文学也曾强调过自己具有的类似的跨民族立场,尽管其理论基础从一开始就具有鲜亮的民族特征。欧美比较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现代“民族国家”的思想体系,它讨论各民族文学对“总体文学”(generalliterature)所作的“特别”贡献。“总体文学”需要跨民族国家界限的运作和多语言的技能,它所隐含的跨国族性体现在它揭示了一种文学的普遍性,这种普遍性将诸多民族文学结合在一起,从文学主题、母题、类型、模式、风格和运动中分析出可以辨识的——假如不是完全相同的——共性(如人文价值和审美理想),并通过民族文学之间的影响讨论和平行讨论,进一步建立文学可比性的方法。回想起来,西方的比较文学在多元文化和全球化时代的逐渐衰落是不可避开的,因为纯粹意义上的民族文学原来不过是个神话,而支持比较和跨民族讨论的文学理论已不再仅仅属于比较文学领域了③。 另一方面,尽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