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区水文地质勘查讨论 [摘要]在对密集裂隙带矿区的地质情况进行分析讨论的同时,根据矿区水文地质的基本调查方法,归纳总结了密集裂隙带的成矿规律以及各级矿区构造的展布空间特征,为下一步的水文地质勘查讨论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密集裂隙带;水文地质;成矿规律;地质勘查 水文地质学中的裂隙通常指的是类似岩浆岩、沉积岩以及变质岩等坚硬岩石在各种外界的应力作用下产生变形和破裂从而形成的空隙。根据裂隙形成原因分非构造裂隙及构造裂隙[1]。构造裂隙根据构造应力性质分为原生裂隙和次生裂隙。本文讨论的矿区为包括了一条 600m 长、300m 宽的剪切应力破裂区域的密集裂隙带矿区。在这块密集裂隙带区域内,很少有规模比较大的裂隙,但是规模小、序次低的次级构造裂隙都极为发育。岩石的蚀变反应表现比较弱,主要是矿化作用比较强烈,以面状钾化为主。由于地下水排泄、补给等都要受到各种自然条件影响,所以不同矿区地质条件下的地下水类型是不同的[2]。密集裂隙带矿区的地下水大多是基岩裂隙水,它的主要补给来源是大气降水,补给量的多少受到降水形式、频率以及矿区内裂隙的发育程度的影响。一般来说,矿区的地形坡度小、有丰富植被资源且裂隙呈现张开状态、密度大,导致大气降水的停滞时间久,地下水的补给渗入量就较大,相反的状况下,地下水的补给渗入量就较小[3]。剩余还有一小部分属于松散岩孔隙类地下水,补给来源同基岩裂隙水一样属于大气降水。但是由于松散岩的渗透性强,储水性能很差,所以在吸收了大气降水的渗入补给以后,一部分排泄给了基岩,一部分以泉的形式从低洼地带或者沟谷中排泄出去[4]。 1 矿区水文地质调查方法 1.1 矿区水文地质调查的基本内容。调查矿区全部的地下水点,对各个地下水点的控制因素、出露条件进行详细的分析,标定汇水区域,根据矿区水文地质条件,推断地下水系水位的流量和水位的变动幅度。在实测访问的基础上,安排地下水系的动态观测工作;讨论矿区的地质构造、岩石特性、地形条件和地下水系的分布、水位、补给范围以及流量大小之间的联系;调查地下水系的发育特征,包括密集裂隙带区域的裂隙构造及褶皱轴、熔岩层的分布特性和分布规律;分析在不同类型的水文地质区域内,地下水和地表水彼此影响及转化的关系;在地下水容易出现洪涝现象和排泄不顺的情况的区域,注意要重点参考往年的受涝灾情况,从而确定该矿区最优的排涝方案;在存在污染情况的矿区内,着重调查污染源和污染途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