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钝化现象突破 由于多年从事企业管理工作,对企业在进展中普遍遇到的“成长的苦恼”——“钝化”现象深有感触。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总有要讨论这个问题的冲动。尽管企业“钝化(inactivation)”具有普遍性,但由于国有企业尚处于转制时期,在主权等问题上存在着许多相关问题,使其成长过程成为具有诸多因素的复杂过程,恐怕无力涉猎国营企业,所以只将讨论范围限制于现代民营企业。 一、企业“钝化”现象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普遍经历了三个进展阶段(或称三代)。 第一代民营企业属于个人创业型的作坊,其规模甚小,产品初级,经营方式极其简单。创业之初,企业往往处于非常艰难的环境,面临种种压力,所以通常进展得相对缓慢,逐渐地积累资本。在第一代民营企业完成了最初的资本积累后,有了相对充足的资金,可以扩大再生产时,便进入第二代民营企业阶段——由个人作坊进展到小型工厂或企业。这些单位在规模上只是略微扩大了一些,但已可以跳出原有产品范围和生产模式,进行转产或较大规模的生产活动。第二代民营企业仍然是劳动型企业,而且投资者与管理者尚未分离。在这一阶段,企业已具一定规模,资金运作灵活机动,经营方式可以快速调整,所以是进展的最佳时期。在这一时期,企业需要脱离低管理层次,需要现代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需要一系列的进展战略。有些企业便会在快速进展将过渡到第三代企业时,表现出不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局面,使快速进展不再持续,进入一个进展相对缓慢的时期,甚至出现“踏步走”或经营下滑的局面,即进入“钝化”阶段。因而,民营企业的钝化现象主要是指:民营企业在进入第三代进展阶段时所表现出来的持续不前甚至经营下滑的现象。主要表现在经营管理、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及销售、人才合理利用、资金周转、设备折旧等方面的停滞不前或下滑,最突出的表现是营业额显著下降。具体表现为:第一,领导决策乏力,经营管理者思维迟钝,对于当代新技术的进展与新型管理模式不了解,或者在纷繁的各种信息面前迷惑,造成企业反应迟钝。第二,在技术开发或产品经营方面,一方面表现为不适应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产品更新的加快;另一方面因量的扩张、齐头并进、均衡进展,而表现出进展锋芒减弱。第三,人才贮备不足或现有人才不能合理利用,员工素养对新技术、新产品的进展极度不适应,出现劳动者能力落后于劳动手段的情况。第四,资金周转失灵,信誉下降、融资能力减弱。第五,生产设备的折旧过慢,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