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学生学习动机激发讨论》讨论报告摘 要:学习动机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的手段,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本文主要是根据学生学习以及老师教学的实际情况,来论述应如何培育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关键字:学习动机,培育,激发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就像人干任何事情都有他的动机和目的一样,学生通过参加教学活动进行学习也有他的学习动机和目的,学习动机主要是学生在学习上的自觉性和对学习的浓厚兴趣,是激发学生进行学习活动使其行为朝一定的学习目标正常进展的内在过程或心理状态。正确的学习动机既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又是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正确培育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一、课题讨论背景现代教育教学的讨论成果表明,学生学习成功主要因素在于有持久的、稳定的动力体系。新《课程标准》把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说明对包括学习动机等非智力因素的关注,学习动机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对其加以讨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目前,教育学、心理学、教学心理学在激发和培育学生学习动机的实践和理论讨论上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学习动机的人本理论、学习动机的认知理论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这种进展多在于心理学的理论方面,在教学实际中却存在着理论与教学实际相脱节的现象,导致丰富的理论依据不能很好地运用到教学之中。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老师、家长和社会对教育观和学习观的理解是比较正确的。但仍有一些不良现象存在,诸如一部分老师的教育观念比较落后和保守,老师把学生视为可填充知识的容器;家长把孩子的学习成绩的高低,作为炫耀的凭借;学校把学生视为可控制的工具。而且,近些年来,老师、家长、社会追求学习成绩的倾向愈演愈烈,导致学生过多的业余时间被各种各类的辅导班所替代,致使学生厌学情绪“越学越高”,出现“老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老师和学生负担重、工作和学习效率低”的现象。本课题讨论的目的旨在努力改变此等现状。我校处于农村边远地区,大部分学生家庭经济相对贫困。大部分学生家庭经济相对困难。学生家长的文化素养相对落后,据不完全统计,课题所在单位的学生家长中具有初中学历所占比例较低、农村初中学历的更是微乎其微。家庭经济的宽裕和家长的文化素养之间形成的反差比较大。“读书无用论”在当地很有市场,由此助长了学生厌学、逃学、追求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