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体育课课改的可行性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深化,提出要造就“KAQ(知识、能力、素养)”的复合型人才的培育目标,对人才培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素养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高校体育,应根据新世纪人才结构和教育理论及.高等体育功能特征,深化体育教育改革,探讨符合时代要求的体育指导思想和教学模式,以达到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高校体育综合素养课程设置 一、问题的提出 “民主、科学、个性”是现代教育思想的精华。素养教育最突出的特点是“着眼全体、尊重全体、提倡进展”。长期以来,我国高等体育教育,特别是普通高校大多沿用传统的应试教育理论。从某种角度讲,作为普通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保证学生素养进展的体育教学,其现状还不能满足新时期社会进展的需要,与当前提倡的素养教育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育老师缺乏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及“健康第一”观念的培育和引导。平常大多数学生对体育需要仅仅建立在精神或者感官达到刺激需要上,宁肯做体育竞赛的观众而不愿做体育锻炼的投人者。 (2)当前,体育课教学普遍存在着沿用“教学内容安排要求系统性,教学形式体现法律规范性,学生练习要求纪律性,考试标准强调统一性”的这种五、六年代体育课模式的“四性化”现象使现阶段高校体育的主体—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在客观上造成障碍。 (3)对全面进展的现解不正确,把全面进展等同于平均进展。课堂教学目标过多,缺乏连续性,追求上课期间短期效应,忽视与社会体育和全民健身项目的衔接。 (4)课堂教学中片面突出体育老师“中心论”。强调注人式、传授式的教学方法,而排斥发现式、学导、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泯灭了学生怀疑精神,扼杀了,生制造性思维,影响了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 (5)缺乏科学的考核制度和考核方法。长期以来,体育课程是学校学分最少、考核最复杂的课程之一,考试形式大致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评与达标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平常与期终相结合。体育课最后成绩千头万绪,但却忽视考核学生身心素养及学生体育学习中进步幅度与努力求知程度。 二、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改革构想 2.1 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建立健康为中心的新体育课程体系。 《体育键身计划纲要》提出:“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育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学校体育要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已成为学校体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大学时期,是由教育体育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