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进展人际德育与生态德育 传统的德育由于主要关注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而被称为“人际德育”。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人际德育对于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并进而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风起云涌,人际德育也越来越显示出作茧自缚的样态,越来越暴露出负面影响。人际德育在承担培育高水平人才的高校中也是“雷声大雨点小”,实效性低下。有鉴于此,笔者结合多年的德育教学实践和思考,尝试对生态德育这种新型的德育观进行探讨,以期对高校德育有所裨益。 一、当前高校德育存在问题 高校德育的本义就在于满足个体道德成长的需要,促进个体精神境界的提升而成就德性。但是综观现行高校德育工作,大都是使学生接受某些非此即彼的道德法律规范。在教学方法上,把德育等同于一般的知识传授,照本宣科、满堂灌仍然充斥高校德育课堂;在德育评价上,以考试成绩作为主要评价依据,评价结果与学生道德实践、道德行为关联度低。所以有学者认为,高校德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松、浅、空、老、软、窄等问题[1],这种分析基本反映了实际状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取性。笔者认为,当前高校德育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德育内容的狭隘化 从传统德育的内容来看,一方面,高校德育主要围绕如何处理人与人、集体和社会的关系组织等,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教育,没有及时吸收生态伦理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而导致很多人不能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保护自身环境责任不明确,更无法从人文的视角去关注自然。 虽然从 20 世纪 80 年代起我国的环境教育就已经起步,但也基本上停留于知识的传授,大部分学生仍没有形成生态道德意识。另一方面,传统德育注重教会学生如何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并如何遵守人类社会形成的基本道德法律规范。这种德育调整的空间、范围比较狭窄,仅限于同代人之间,仅限于国家、民族、地区等之内,而真正的普遍意义上的道德并未在人类社会中占主地位。也就是说,作为人的“类”意识的道德并未完全形成。 (二)德育过程的片面化 德育工作不能囿于校内,应广泛存在于学校及社会生活之中,应使德育向社会各层面全方位转轨,促成学校、家庭、社会的相互配合,实现整体育人的目的。然而,用生态整体观审视现代德育,我们发现它的保守与封闭。学校德育不能与外界进行合理的信息沟通,文化氛围及教育理念出现凝滞现象,这是一种文化的自我封闭。长期以来,我们以割裂的方法看待学校的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