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中实施柔性管理剖析论文 [摘要]目前部分高校过分依靠制度化的刚性科研管理方式制约了老师科研工作积极性的发挥,而柔性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突出人性的管理方式,它顺应高校科研工作的特别性,尊重老师的情感需求,积极开发老师的潜能,增强管理制度的弹性,提高管理的效益,更好地促进学校管理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柔性管理;科研管理;运用 一、科研柔性管理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在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很多高校以科学化、法律规范化管理为目标,制定了严格的科研管理的规章制度,使科研管理走上了法律规范管理的轨道。这种管理模式强调服从性、统一性,强调定量考核与评价,它们对于法律规范科研秩序,促进高校科研进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这主要是通过建立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不同等级的职权关系,运用行政、经济等手段,以管理者的职权影响力、以规章制度为中心,凭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奖惩规则等手段进行管理,它过分强调遵守和服从,其结果是忽视了人的能动性和制造性。高校作为一个以培育高素养人才为目的、老师科研层次和创新能力都很高的特别组织,更应该确立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思想,实施人性化的管理策略,应将老师的尊严与价值放在首位,实现他们讨论动力的引导和价值的发挥,进而预见到变化并自如地应对变化,使其在和谐宽松的科研氛围中高效率地完成目标和任务,为构建和谐科研体制作贡献。 所谓“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而言的。柔性管理不同于用强制性的行政手段和制度的控制力进行的管理,是一种“软”的行政模式,它不依靠权威和纪律法律规范来保障实施,不依赖于固定的组织结构、稳定的规章制度,而是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采纳非强制性的、以人为中心的一种全新管理模式。它更注重情感的投入,是在讨论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纳非强制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并主要依据社会的共同价值观和文化精神进行人格化管理,是对传统刚性管理模式的超越[1]。 现代大学是以传承知识为目的、以学科为基本构架的社会组织,其自身内在的学术和科层属性表现出柔性化特征。高校科研管理是依据高校科研管理的自身特点、规律及其组织目标和任务而进行的各种有效的活动过程。高校老师作为有知识、有思想的社会人,在管理方式上应注意到老师的群体特点和个体要求,在以情感为依托建立良好的沟通管理环境的基础上,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