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育课程教学实践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高校美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混合式教学法的应用方式,并提出了相应的见解与思考,要求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提高美育课程教学效率,进而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其日后的成长以及进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高校;美育课程;混合式教学法;实践方式 高校美育课程教学环节,老师应当有意识的培育学生的审美趣味以及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对于艺术作品的鉴赏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也将受艺术作品的熏陶,开发智力,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使之更具专业特长。值得一提的是,现阶段仍旧有老师运用传统美育课程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以及成长需求,因此,笔者建议可以应用混合式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最终提高教学水平。接下来笔者针对混合式教学法在高校美育教学中的应用方式进行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见解与思考。 1.设置多元化的教学情境 以往的教学模式下老师更加强调运用灌输式教学模式,而学生则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这样的课堂氛围必定会过于枯燥、乏味,学生也无法提起学习兴趣。应用混合式教学法可以弥补以往教学模式中的漏洞,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个性特点,制定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方案,再经过老师的有效引导,最终可完成实践教学任务,也可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1]。例如,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线上平台主动学习,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并通过此平台调动学生的感官体验,以音乐、影像、录音与图片有机结合的方式,接收数据信息,体会艺术气息,发现艺术的独特魅力。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也会加深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以及掌握,这样的学习氛围必定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会增强学生的理论基础,避开囫囵吞枣。除此之外,就是还应当加强引导,将线下与线上有效结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满足学生的学习及成长需求。 2.运用丰富的教学理论 以往的教学模式更加强调艺术理论教学,但是,这样的教学模式下老师很容易忽视学生情感上的引导,对于学生审美意识的培育极其不利。而混合教学法的应用则体现了诸多的优势,混合教学法中所涉及的教学理论较多,其中涉及教育传播以及构建主义等内容,将其中的构建主义理论作为例子进行分析,构建主义提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并掌握相关的知识,并对知识内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