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教育对策讨论 【摘要】在经济一体化和“一带一路”社会大背景下,如何进展与传承民间美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我国现代艺术教育领域中的重要课题。民族地区高校只有积极汲取民间美术的文化精髓,将民间美术与艺术教育紧密结合,构建出适合国情进展的本土化艺术教育体系,才能培育出具有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文化接班人。 【关键词】民间美术;艺术教育;融合 民间美术是中国传统艺术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而“民间”二字也体现其艺术创作的主体与宫廷艺术、贵族艺术有所区别。一般说来,民间美术是指民间劳动者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出于审美和有用的需要所制造的,用以庆祝特定事件、节日的美术活动与美术风格,其领域之宽让人惊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的民间美术有剪纸、绣花、编织、古法造纸、蜡染、扎染等,这既是中华文化的珍宝,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纳入我国高校,特别是少数民族地方高校的艺术教育范畴。民间美术是构成民族传统美术的关键因素,也是少数民族地区进展多种文化形式的精神源泉。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开设民间美术教育课程,或将民间美术融入现有的艺术教育课程,对于完善艺术教育体系,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意义。而民族地区的民间美术资源则为高校的艺术教学和实践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从以往的调查来看,在民族地区高校艺术教育体系的设置中,西方艺术课程教学模式往往占据了主流地位,老师根据既定的教育模式给学生灌输现代的、新潮的、西式的文化资源,却对本土资源,特别是少数民族自身的文化资源视而不见。教育者往往以西方的文化体系为重心,忽视了本土传统文化资源,在授课过程中过分强调对西方艺术教育体系的学习,使得学生对民间美术了解甚少。在现今高校开展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改革上,应该结合当地的现实情况,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优势,全方位寻找行之有效的路径,使艺术教育专业的课堂与民间美术的实践教学密切结合。 一、民间美术与民族地区高校艺术教育融合现状讨论 任何一种文化都不是静态的,民间美术作为一种活态的文化传统,其进展变化是中国艺术生命力的体现。随着“全球化”概念的不断深化,社会各个方面都遭受了一定的冲击,文化便是其中一项,作为文化重要分支的民间美术也面临着巨大挑战。这种挑战更像是一种“文化、经济相互消融”[1]的延续。民间美术的消融与再创,以文化是否能够实现产业化为标准,这种标准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