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创新讨论 摘要:为适应“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教学环境,理工科高校教育教学的改革持续深化,作为大学生综合素养培育重要体现的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已提上日程。文章重点阐述“互联网+”背景下理工科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创新性地建设通识教育课程,以推动理工科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改革和进展,培育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养复合型“新工科”人才。 关键词:“互联网+”;理工科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人才培育;教学团队;跨学科 2024 年,我国进入了全新的“互联网+”时代: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将“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升为国家战略,中国进展高层论坛围绕“互联网+”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互联网+”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成为百家争鸣的热点。当前,社会经济高速进展,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思维的联合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肩负着人才培育使命的高等院校也置身其中,社会和企业对推动社会进步与经济进展的高校人才培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互联网+”时代对高校人才培育提出了“新”要求 2024 年 2 月,一场关于高校工程教育进展的战略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专家们探讨了以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为特点的新经济蓬勃进展形势下,高校如何培育具备更高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的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问题。相对于传统的工科人才,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更需要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养复合型“新工科”人才。他们不仅在某一学科专业上学业精深,而且还具有“学科交叉融合”的特征;他们不仅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有问题,还具有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并能解决未来进展中出现的问题,引领未来的技术和产业进展;他们不仅技术过硬,还懂得经济、社会和管理,兼具良好的人文素养。以管理素养为例。我国十三五规划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重点改革内容,而管理思想是创新创业思维不可缺少的部分。大学生走进社会需要具有一定的沟通表达能力、基本决策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人际沟通协调能力等管理素养,走进企业需要具备时间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和质量管理等管理知识。在“互联网+”时代,新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其背后的技术难题可以由技术团队来解决,但涉及客户定位、盈利模式、市场规模、竞争对手、成本结构、边际成本等问题,都需要运用经济管理知识进行分析。在这种背景下,跨学科、创新型的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