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讨论 摘要: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要求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本,充分挖掘每门课程的思政资源,与思政课程紧密结合,实现“育人”目标。高校通识教育课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知识传播的同时注重价值引领。通过对《国外风俗与礼仪》课程为例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方面进行的教学改革思考,希望能为促进高校人文素养类通识教育课的改革提供思路。 关键词:课程思政;育人;教学改革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计,是一个民族的重要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提出“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这一指导为我国高校人才培育指明了方向,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结合我国的历史、文化特色,以培育德智体美全面进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办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并且,我国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引导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在高校课堂教学中,也要充分发挥每一门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本文将以湖北文理学院《国外风俗与礼仪》课程为例,探讨通识教育课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一.《国外风俗与礼仪》课程简介 《国外风俗与礼仪》课程是湖北文理学院的一门通识教育选修课,也是一门普及性的人文素养课。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解国际交往的基本原则;第二部分讲解国际交往中的基本礼仪;第三部分讲解各国的风俗与礼仪,主要选取亚洲、大洋洲、美洲、欧洲和非洲五大洲中的部分代表性国家介绍其风俗和礼仪的基本概况和独特之处。通过本课程的讲授培育学生良好的国际礼仪修养,以便同外国人打交道时行为举止谈吐法律规范得体。同时,让学生了解世界上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和习俗,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并且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各国文化和习俗的差异,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价值观。 二.《国外风俗与礼仪》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思考 把思政教育融入《国外风俗与礼仪》课程中,在提高老师素养的基础上,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对教学设计加以完善,充分挖掘和梳理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等育人点,恰当把握育人点与课程专业知识的衔接和切入,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实现育人的目标。1.老师队伍建设。老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当着策划、实施和主导的作用,把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