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管理论文 通识教育是对应用技术型高校教育过分专门化导致人片面进展的一种修正与超越,但由于起步晚,通识教育理念和条件薄弱,应用技术型高校通识教育质量普遍不高。为改变此种现状,优化通识课程管理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针对应用技术型高校在通识课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学校、老师、学生三个层面提出了对策。 一、应用技术型高校通识课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课程管理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有组织地协调人、物与课程的关系,指挥课程建设与实施,使之达到预定目标的过程。概括而言,课程管理包括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等三个环节[1]。目前,应用技术型高校在通识课程管理中存在着课程设计随意化、课程实施形式化、课程评估温柔化等问题。 (一)课程设计随意化 课程设计是课程如何设立和安排的问题,是课程管理的准备阶段。纵观当前应用技术型高校通识课程设计,存在着严重随意化倾向,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对通识教育内涵缺乏认识性。通识课被一些领导和管理部门简单地理解为“让文科生学点自然科学知识,让理科生学点人文知识”,这种自上而下整体对通识课内涵认识的不到位,严重导致通识课程管理意识及措施的滞后。二是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根据课题组对武汉五所应用技术型高校通识教育调查发现,学校开课主要是依据学校师资情况来设置。比如文科院校多开设人文社科课程,理工院校多开设自然科学课程,毫无设置标准和系统性。三是课程资源缺乏,质量不高。由于师资力量有限等原因,通识课程的开设仅停留在“量”上,而没有“质”的进展,甚至还有部分老师滥竽充数,开设一些不适宜和没有价值的课程。 (二)课程实施的形式化 课程实施是课程如何运行的问题,是实践课程计划的过程。纵观当前应用技术型高校通识课程管理的实践,存在着课程实施流于形式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教学方式单一。受通识教育条件限制,通识课通常实行大班授课,教学方法也较单一,多数仍采纳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向学生灌输的方式,极少实行小组讨论、研讨和独立讨论等新方式,教学效果不佳。二是教学监管缺失。大多数通识课开设在无人监管的晚间,老师应付了事,甚至有些老师为了消磨时间,就弄些好玩却缺乏内涵的内容糊弄学生,甚至整堂课播放视频,这是对师生双方时间、精力、资源的无端空耗。三是学生不重视。很多学生对通识课程存在严重误解和轻视,选课盲目、选而不修或修而不仔细,混学分的不乏其人,通识课程沦为流于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