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讨论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教育观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事实证实了心理健康教育在人们工作和生活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对于高等院校来说,以往的心理学工作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展要求,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不能适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工作的进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的讨论是一项急迫开展的工作。为此,笔者根据多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经验,提出一些探究创新的新模式,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探究讨论 中国教育改革已经进行到了最关键的时刻,高等院校的各项改革措施都在紧张有序地进行着,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尤其要进行理念的更新与行动,假如行动不及时,很有可能会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频繁发生,而且还会以上升的趋势呈现。因此,有些学者和专家已经着手进行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创新与探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里,本文作者也把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探究出的一些方法措施提出来,与同行们共同探究讨论。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过分关注大学生心理的消极层面 现在各大学基本上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只不过存在着课程类型的方式不同,有的学校作为必修课开设的,有的学校只是流于形式开设少量的学时授课,教材采纳大众化的课本,忽视有针对性的培育,关注的视野放在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矫治及症状的解除上,关注心理问题的诊断、治疗和预后上,使大学生们产生了根据症状“对号入座”的情况,陷入更加恐惧、焦虑的心理状态中。记得有人曾做了一个精辟的比方: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比方成是“消防员”,只关注学生出现问题后的“救火”,而不是把重点放在多数学生的心理“防火”层面上,重“诊治”轻“预防”往往会使心理健康工作陷入被动的局面中。 2、不能从多角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目前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上对于普及宣传心理学知识,培育大学生的心理素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除了课堂教学外,还要多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各项活动中寓于心理健康教育,这样才能开展好此项工作。但就目前来看,由于课程、班型差异和授课时间段的不同,造成了心理健康老师不能有效地针对实际情况,有效地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些学校在某些方面上还存在着很大的工作漏洞。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工作的具体措施与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