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专业化双师型老师分析 一、高职老师专业化的提出及内涵 (一)高职老师专业化命题的产生 我国有关老师专业化的讨论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一经提出便引起了广泛关注。而有关高职老师专业化的讨论主要集中在 2000 年以后,虽然高职老师专业化的讨论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对高职老师进行专业化进展早已成为共识,因为这既是老师专业化深化进展的必定结果,又是高职教育满足自身进展的内在要求。高职老师专业化的提出是我国老师专业化深化进展的结果。在我国老师专业化进展初始阶段,讨论主要以中小学老师为对象。随着对老师专业化讨论的不断深化,讨论对象也在不断细化和丰富,出现了对不同层次、不同学科和不同类型老师分别进行专业化的讨论,如“小学老师专业化”、“初中老师专业化”、“大学老师专业化”、“语文老师专业化”、“数学老师专业化”、“英语老师专业化”等。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类型,其老师有着不同于其他类型老师的显著特点,因此,需要作为一个特别群体进行专业化进展,这是我国老师专业化进展不断细致和丰富的必定结果。同时,高职老师专业化也是高职教育寻求自身进展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数量上已初显规模,而如何提升高职教育质量成为当前高职教育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从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经验中,人们逐渐意识到,只有老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才能保证高质量的教育水平。高等职业教育以培育高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强调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这就对高职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职业要求。高职老师只有进行专业化才能为高职教育的可持续进展提供师资保障。 (二)高职老师专业化的内涵 高职老师专业化作为我国老师专业化的一个分支,其内涵与老师专业化相仿,主要涉及高职老师职业专业化和高职老师个体专业化两个方面。高职老师职业专业化是从高职老师群体角度出发,追求整个职业的专业地位和权力以及群体利益等外在层面的提升;高职老师个体专业化则是强调高职老师个体在教育实践中应进行的专业能力方面的内在提升。事实上,高职老师个体专业化是高职老师职业专业化进展的内在条件。高职老师职业若想取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则必须使其从业者自身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较强的专业能力,彰显其从业者的不可替代性,进而促使高职老师职业地位的提高。国外有关老师专业化的经验表明,以进展老师个体专业能力的目标取向应是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而这一取向又与当前我国开展的“双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