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专业老师的“三教”改革思考 [摘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颁布加快了职业院校对培育具备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改革步伐,特别是“老师、教材、教法”的“三教”改革,将有力推动以创新为特征的“机电类学生创新能力培育”这一新型人才培育模式的构建进程,使学生创新能力的地位更加凸显,老师创新能力的作用愈加显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培育也将得到有效的落实与实践。 [关键词]高职;“三教”改革;创新能力 一、背景与问题 当下,相较于新技术进展的速度,职业院校在学生创新能力培育方面显得行动迟缓、进展滞后。(一)在人才培育模式上,缺乏创新理念,没有把学生的创新能力培育真正放入专业人才培育目标中现代教育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进展的特征,着力培育面对未来可持续进展的职场技能和具备创新能力的综合职业素养。而在工业化社会大规模生产模式影响下,职业院校的人才培育具有统一化、标准化的特点。学生在学校的特定场所里学习,专业教学标准全国统一制订,教学内容相对陈旧落后,教学模式仍以老师为中心,质量评价体系单一,这些现状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下市场对高职人才创新能力培育的特别要求,也与信息化社会所具有的在线、移动学习空间的进展趋势不吻合。以当下职业岗位技术标准与工作规程进行课程设置,以陈旧落后的知识和技能开展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可持续进展能力。流水线式的教学进程,“标准答案”为导向的“产品化”质量标准,虽然完成了教学内容,但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二)高职院校缺乏具备创新素养的老师团队创新社会要求老师具备创新的能力,拥有在相对固定的环境下有效教学的创新素养与多元角色。而传统教育体制下培育出来的老师不擅长创新,一些职业院校的老师显得力不从心,甚至跟不上学生的现有的创新水平,形成老师与学生在创新思维、创新需求、可持续进展等方面供求不对称,加上自身创新素养的缺失,导致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效能低下。面对此种情况,高职院校大部分老师并没有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将提升创新素养纳入其专业进展的重要内容,在教学活动中实际承担的是“讲师”角色,一味地要求学生适应自己,没有践行学生中心的教育理念,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三)高职专业老师缺乏实践经验,与专业技术进展不同步近几年,职业院校的新进师资几乎全部来自讨论型高校,虽然他们的学习能力强,理论功底深,但是自身专业实践几乎为零,专业技术技能水平较低,更欠缺的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