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文化强国心得体会——以青年担当铸就文化传承创新的时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深刻体会到文化强国建设不仅是国家战略,更是青年一代的历史使命。结合校园实践与社会观察,我从五个层面谈心得体会:一、筑牢文化自信之基,解码中华文明基因密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在校园中,我们通过《中华文明通论》课程系统学习甲骨文、敦煌壁画、二十四节气等文化符号,参与"非遗工作坊"亲手体验扎染、活字印刷等传统技艺 1。学校图书馆举办的"典籍里的中国"主题展,让我在《永乐大典》仿真本前感受到"丹青写春秋,笔墨传文脉"的震撼。考古学社组织的二里头遗址考察,让我触摸到"最早中国"的文明印记。通过三维建模技术复原青铜器纹样,我们团队在省级"挑战杯"竞赛中获奖,印证了"考古热"背后是青年对文化根源的追寻。正如费孝通所言:"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大学生应成为传统文化"解码者"与"转译者"。二、激活创新创造之力,构建数字文化新生态在"元宇宙与文化遗产"课程中,我们运用 VR 技术复原圆明园数字全景,开发"诗词 AI 创作助手"小程序,让传统文化焕发科技魅力。2024 年校创新创业大赛中,"数字皮影戏交互平台"项目获得国家级立项,通过动作捕捉技术让非遗传承人远程教学,实现"老手艺"与"新技术"的碰撞。参与学校与故宫合作的"纹样新生计划",我们从《营造法式》提取建筑纹样,设计出系列国潮服饰,登上国际大学生时装周。这种"传统纹样+现代设计"的模式,正是对"两创"方针的生动实践。青年学子当以"Z 世代"语言重构文化表达,让文物"活"在指尖、"潮"在当下。三、践行文化惠民之责,架设大众美育桥梁作为校青协成员,我们定期赴乡村开展"美育播种行动":在留守儿童之家开设剪纸、泥塑课堂;为社区老人举办智能手机培训,帮助他们通过"国家公共文化云"观看戏曲直播。2024 年累计服务时长超 1200 小时,让文化惠民从政策文件转化为具体实践。在乡村振兴调研中,我们协助云南扎西村建立"红色文化记忆馆",通过口述史整理、AR 地图开发,将长征故事转化为研学旅游资源。该案例入选教育1部"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优秀项目,印证了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可行路径。青年应成为文化普惠的"摆渡人",让美育之光照亮每个角落。四、拓展国际传播之维,讲好青年中国故事担任留学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