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加快建设文化强国心得体会 三

加快建设文化强国心得体会 三_第1页
1/2
加快建设文化强国心得体会——以基层实践筑牢中华文明传承发展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为基层干部,我深刻认识到,文化强国建设不仅是国家战略,更是每一位党员干部的使命担当。结合工作实际,我从以下五个维度谈心得体会:一、以文化传承为根基,筑牢民族精神命脉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积淀,是文化强国的根基所在。在基层工作中,我们依托县域历史文化资源,建立非遗传承人档案库,对濒危传统技艺实施"一项目一策"保护。例如,我县通过"非遗进校园"活动,将剪纸、皮影等民间艺术纳入校本课程,培养青少年传承群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遗产是辉煌灿烂中华文明的有力见证,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在古村落保护中探索"活态传承"模式,将明清建筑群修复与民宿开发结合,既保留青砖黛瓦的历史风貌,又赋予其现代文旅功能。2023 年,我县传统手工艺产品通过电商平台实现销售额同比增长 120%,印证了"保护即发展"的理念。二、以守正创新为动力,激发文化创造活力文化创新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核心动能。我们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建成数字文化馆,利用 VR 技术还原古代制瓷工艺,让年轻一代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工匠精神。2024 年开展的"AI 赋能非遗"项目,通过算法分析传统纹样数据库,辅助设计出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审美的文创产品,在文博会上斩获三项金奖。在文艺创作中落实"双效统一"原则。我县原创话剧《薪火》以红色革命史为题材,采用全息投影技术再现历史场景,巡演 50 余场次,实现票房收入与主题教育双丰收,印证了"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实践路径。三、以人民为中心,构建文化惠民新格局文化建设的落脚点在于满足人民精神需求。我们打造"15 分钟文化圈",在社区建立 24 小时自助图书馆、流动演出驿站,2024 年累计开展惠民演出 200 余场,惠及群众超 10 万人次。针对老年群体开设戏曲工坊,为留守儿童开办"非遗小传人"夏令营,实现文化服务精准供给。在乡村振兴中践行文化赋能。我县选取 12 个特色村落实施"一村一品"文化工程:书法村定期举办兰亭雅集,剪纸村开发研学旅游线路,武术村组建传统1武术表演队。2024 年乡村旅游收入同比增长 35%,印证了"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发展理念。四、以体制改革为抓...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加快建设文化强国心得体会 三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