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牡丹亭》的梦幻意识摘要《牡丹亭》的故事,明托南宋,实则写的是明代。明代是“情”与“理”激烈冲突的年代,政治黑暗,反理学思潮兴起,汤显祖在《牡丹亭》中通过“梦幻”来解决这一矛盾冲突,并且体现其对人间真情的呼唤,同时架起戏剧结构,将故事中的悲与喜巧妙统一,有了一个大团圆式的结局。通过描述超越生死的真挚感情以及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的梦境,并且成功描写了这一梦境实现的特殊空间——花园,借以贬斥和讽刺封建的道德规范以及思想,体现个体意识的觉醒和对传统礼教的抗争,反映了明代中晚期多数被压迫妇女的愿望,体现了时代的要求。文章表达了团团离奇的幻想,拥有厚重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对当时的社会和后世的文学作品都产生了深刻广泛巨大的影响。关键词:牡丹亭;情理冲突;礼教束缚;梦幻意识;引 言汤显祖广为人知的四部戏剧《邯郸记》《紫钗记》《牡丹亭》和《南柯记》被称为"临川四梦",从中可以看出,在汤显祖的作品中,梦幻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元素。其实,这四部作品之所以具有高超的艺术魅力,绝大部分原因是其巧妙地思维和对梦境奇幻的描写手法。比如《牡丹亭》中杜丽娘一生当中所历经的三种一般人所经历不到的境界,最开始在现实,后来到了梦幻,又到了幽冥,最终又回到现实 , 生而复死 , 又死而复生 , 全剧从开头到发展到结 局,都是通过“梦来”将剧情联系起来 , 具有架构全文的作用 。"汤显祖把梦境当作线索贯穿全剧的思想,是超现实的浪漫主义表达方法。一.汤显祖的生平经历及所处的时代背景1、1 汤显祖的生平经历汤显祖 (1550 ~ 1616) ,字义仍,号海若,自署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 。出生在书香门第的他,祖辈们都是秀才,且度精通戏曲与歌艺,从小家庭氛围自由宽松,此外,他的两位师友——徐良傅和罗汝芳,都是明代卓越的进步思想家,对于汤显祖思想和眼界的开阔,追求自由的心灵的塑造都起了重要作用。汤显祖本人从小就很聪明,刻苦学习,"除了诗词古文以外,还精通各种歌赋、乐府诗集;熟读诸子百家,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在兵法、自然地理、医药等领域都颇有研究。[1]除了爱读并非圣贤的著作,还喜欢广交“义气”之士,通过各种途径,锻炼了正自己正直的优良品质、还有不人云亦云的美好品德。在汤显祖还年少的时候,由于不愿意答应张居正的要求,陷害的他落榜两次,后来在张居正去世的次年,也就是汤显祖 34 岁的时候才考中了进士。这艰难的一路让汤显祖深刻的感到了科举制存在的腐败问题,怀着及其矛盾的心情汤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