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管理论文 一、当前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目标不切实际。新时期,高职院校德育目标应全面深刻地反映和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体现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应符合学生思想品德进展的规律和接受能力,注重培育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制造性和自我进展的和谐性。而现在不少高职院校的德育目标存在以下不良倾向:具体的德育过程没有明确具体的要求,教育者胸中无数,不知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教育学生、评价学生一律套用固定的德育目标模式,搞“一刀切”,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道德认知水平,对学生提出不切实际的过于理想化的目标要求,在高职院校德育活动中根本达不到;达不到的事情而必须去做,这就出现了名义上“加强”,实际上“淡化”,名义上“落实”、实际上“落虚”的现象。 (二)德育内容陈旧滞后。高职院校德育内容应具有时代性、创新性和前瞻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我们应该通过德育,引导、教育学生如何去正确看待分析出现的社会问题。但在当前一些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中,对大学生进行真实的、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的、针对社会实际问题的教育还很不够,很容易给人故意回避的感觉,德育教育内容滞后于时代。片面强调人情味,淡化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注重自我教育,放松了系统灌输;突出了“感情投资”,忽视了引导教育学生提高觉悟。使德育工作出现了“以包代教”、“以奖代教”、“以乐代教”等等一些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 (三)德育方法陈旧老套。在德育教育工作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这对于我们做好当前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仍具有借鉴作用。然而,新时期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环境发生了变化、工作要求高了,德育工作的难度也就大了,我们的一些德育工作者却未能因势、因人、因地制宜地转变工作方法,德育方法陈旧老套。主要表现在:形式单调,缺乏趣味;空洞说教,科学缺位;“漫天撒网”,盲目应付;“杀鸡儆猴”,集体“陪训”;攒集问题,“数罪并罚”;瞻前顾后,“隔靴搔痒”。 (四)德育教育形式主义。高职院校的一切德育活动应本着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这个主题,在进行这些活动前应考虑到活动的出发点是什么,是否能收到实效。而在实践中,一些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往往不是对学生进行卓有成效的教育,而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评比,为了保持某种荣誉或利益才进行的。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中的形式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