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乐艺术的进展与改革 中原地区是中国文化的摇篮,民俗音乐的流向与进展,与中原人民的生活和历史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其进一步讨论和探讨是非常必要的。古代的横吹、骑吹,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流向民间,形成各种不同形式的民俗音乐。民间鼓乐艺术在中原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我国民族音乐宝库中占着重要的位置。鼓乐班又称为国乐班,属民间艺术团体。其主要演奏乐器为唢呐,故人们又称其为唢呐班、响器班。 1 唢呐的来源和民间鼓乐的进展 唢呐来源于波斯阿拉伯(伊朗)。金元朝时期传入中国,迄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当时鼓乐多用于宫廷、军队、官府的朝拜和祭祀等,后流行于民间。如明•正德(公元 1506――1521)年间王西楼所作《朝天子》一词中有这样一句:“喇叭,唆哪,曲儿小腔儿大,来往官船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吹完这家吹那家。”(见《后道人今乐考证》)。又有明代王圻所著《三才绘图》中写道:“唢呐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铜为之,管则用木,不知起于何代,当是军中之乐也,今民间多用也。”在清代又将唢呐收编入《回部乐》中,称“苏尔奈”。旧时,从事鼓乐的艺人,大都是贫苦百姓。然而鼓乐艺术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为广阔劳动人民所喜爱,但在旧社会其进展却相当缓慢。这是因为反动的阶级统治和地方官僚的残酷压迫,不给鼓乐艺人应有的社会地位,还把他们贬视为“下九流”,还时常对他们进行迫害和摧残;其次,作为鼓乐艺人本身深受封建保守思想的影响,出于对社会的抗争,约定有“只世传不外传,传男不传女”的规矩。这些都影响和制约着鼓乐艺术的进展和提高。中原地区的民间鼓乐,在自上世纪中期后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文化大革命前属于传统习俗音乐的延续、扩展,唢呐吹奏的主要曲目是曲牌、吹戏、咔戏,吹奏形式也比较单一。文化大革命中,许多地方的民间鼓乐班被迫停止吹奏.民俗活动被扣上“四旧”、“迷信”的帽子勒令禁止。艺人队伍在逐渐缩小,民俗音乐面临灭绝的危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展,党和国家对鼓乐这一民间艺术十分重视,鼓舞和支持民间艺术的进展和繁衍。民俗活动才得恢复和进展,民俗音乐也随着活跃起来。在各音乐院校里都开办了唢呐和其他民族器乐专业,为鼓乐艺术的进展、普及和繁衍制造了优越的条件。各地还建立了民间艺术的管理机构和民间艺人自己的组织,增强了民间艺术的艺术生命力和进展动力。把从事鼓乐的民间艺人从反动的封建阶级的压迫卑视和陈旧的思想观念中解脱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