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 清明期间山林防火工作总结思考 山林防火是每年的清明期间都必须去关注的问题,在 20XX 刚刚过去的这个清明节,清明期间山林防火工作开展的怎么样?怎么总结?下面的范文一起欣赏! 又是一年扫墓季,山火处处逼人急。每逢清明节,**各地党政干部紧绷神经,如临大敌。源于潮汕地区清明期间,回乡下祭拜祖先,习俗便是放鞭炮、烧纸钱,甚至鞭炮放得越响越好,纸钱烧得越多越旺,加之墓地大多处于丘陵地带,林木杂草丛生,一不小心,星星之火便成燎原之势。因此每到清明节前后,**的大大小小的山丘,火情四起,既制造污染,又毁坏森林,破坏环境。 但是,今年**各地清明前后的情况比往年大有改观,根据政府的统计数字,今年同比去年森林火灾宗数下降 87%,过火面积同比减少%。能够做到这样,一是移风易俗,大力宣扬文明祭祖,提倡鲜花礼炮代替纸钱炮竹。同时严格执行禁火令,以最严厉、最坚决的态度严查进入林区的烟花爆竹、纸钱、蜡烛等易燃易爆品;二是彰显法治力量,严格执法打击违规用火及火灾肇事者,各地对阻碍执法检查,引发山林火灾的,依法给予行政处罚,符合条件的刑事拘留,并第一时间广而告之,形成强大的威慑作用。起初,各地也出现了零星阻碍执法的情况,并在农村里引发了一场关于清明祭祖习俗弃旧迎新的争论。令人欣喜的是,在禁火令的推动过程中,防火工作成效显著,而且鲜花祭祀代替了纸钱蜡烛,礼炮鸣响代替了烟花爆竹。 面对今年工作取得的成效,我们不禁要思考,为什么山林防火工作年年抓,又年年成效欠佳呢。我认为,原因主要有: 一是风俗习惯使然。农村的传统习俗是老祖宗一代代传承下来,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与群众基础,在人们的观念中已根深蒂固。虽然随着改革开放进展,以及农村外出从商务工人员带回的观念上的碰撞和冲击,传统习俗的影响力日渐衰微,但依旧保有其影响力。再加之农村是熟人社会,对旧有的习俗即使早该摒弃,但大家都这么做了,便彼此认同。假如一旦有人求新求变,便会招来质疑面对舆论压力,这种微妙的“平衡状态”需要一种外力来打破它。 二是法律观念未能深化人心。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普法宣传与法治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农村的法律意识有了较大的提升,但许多村民拥有的还不是现代的法律意识,只是简单的法律心理,其理性认知水平较低,甚至包含着许多错误的认识。村民对山林失火和阻碍执法的法律认知不足,遵循纸钱鞭炮祭祖传统习俗的惯性思维优于可能引发山火承担违法责任的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