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地震基础知识与建筑抗震设防【学习目标】了解地震的类型及其成因。熟悉地震波、地震震级、地震烈度等术语。明确结构抗震设防依据、目标及分类标准。理解抗震设计概念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本章导读】本章主要通过有关地震震害的启示,学习地震的成因及类型,地震波、震级、烈度等基本概念,地震的破坏作用,结构抗震设防依据、目标和分类标准,以及抗震设计概念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案例导入地震是一种灾害性自然现象,全世界每年大约发生 500 万次地震,其中绝大多数地震是人感觉不到的微小地震,只有灵敏的仪器才能监测到它们的活动。人能够感觉到的地震(有感地震)每年发生约 5 万次,其中 5 级以上破坏性地震约有 1000 余次,能够造成严重破坏的强烈地震平均每年发生约 18 次。我国是世界上多地震国家之一,20 世纪共发生破坏性地震 3000 余次,其中 6 级以上地震近 800 次,8 级以上特大地震 9 次。由于地震时产生的巨大能量,往往造成各类建筑物和设施的破坏,甚至倒塌,并引起各种次生灾害的发生以及人员的伤亡。提高建筑物和各类设施抵抗地震破坏能力,防止地震时人员伤亡,减少地震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地震工程和抗震工程学的重要任务。对各类建筑物和设施进行抗震设防,免不了要增加工程的造价和投资,因此如何合理地采用设防标准,既能有效地减轻工程受到的地震破坏、避免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又能合理地使用有限的资金,是当前工程抗震防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由于制定的设防标准不同,各类建筑物和设施在地震中的表现会截然不同,因而地震时造成的损失也会有巨大的差别。例如,日本东京历史上曾发生过 8 级以上大地震,日本政府以及各界一向对此十分关心和重视,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将东京建成一个能抗御 8 级大地震的城市。1986 年一次 6.2 级地震发生在东京城底下,一座上千万人口的城市仅死亡 2 人,整个城市几乎未遭受到破坏。可是一向认为没有发生大地震危险的日本第二大港神户市对工程抗震设防就不那么重视。在 1995 年 1 月 17 日的一次 6.9 级(JMA 震级为 7.2)的地震中,导致了近 10 万栋房屋毁坏、5500 人死亡和约 1000 亿美元的经济损失。问题导入从上述的案例不难看出,工程抗震是减轻地震灾害和损失十分有效的措施,工程抗震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采用的工程设防标准,而制定恰当、合理的设防标准不仅需要有可靠的科学和技术依据,并同时要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