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时期雕塑造型艺术论文 一、两汉时期非写实性表达的特点与表现 两汉时期的雕塑艺术主要集中在陵墓美术的范畴之内,其中最为典型的有霍去病石刻、杨家湾兵马俑、汉阳陵兵马俑、徐州狮子山兵马俑等。这时期的雕塑有着一个共同的艺术形式,而这种形式实际上是对艺术审美的一种非写实性的具象表达。这种非写实性的具象表达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整体造型中追求气韵生动的象征性和意象性的审美特点追求气韵生动的象征性、意象性是构成非写实性具象表达的主要形式,同时也是传统雕塑艺术中审美精神的主要追求。象征性的表达是艺术表现形式及目的,这时期人们更多利用雕塑的形式来传达对死者的告慰之情和对神灵信念的理解,同时又通过这种方式自然而然地表现出审美的情感,雕塑造型中充满了强烈的运动感和内在的力量感。从兵马俑到陵墓石刻,所有的造型艺术都以象征性入手,追求大气沉雄的意象表达以其重复的美学特征来象征气吞万里的气象,以期达到镜像现实生活的特点,以圆雕和浮雕及线刻相结合的处理手法来表达汉代所特有的非写实性表达的意象美学。 (二)“随遇而安”的整体具象而局部写实的特点整体具象而局部写实是从两汉时期开始延续下来的一种传统的表现形式,这种形式源于雕塑的象征性,作品往往流露出一种强烈的“点到为止”“随遇而安”的特点,对细节的变化不做过多的考究,有很强的随意性,后人往往又觉得这是一种情趣。整体的具象往往根据需要而任意选择表现形式,如汉阳陵兵马俑以及杨家湾兵马俑的共同特点就是人物的头部高度写实而身体只是做了简单的结构处理,对结构和解剖不做细致的描绘把细腻性和写实性用绘画的特点来代替。虽然能从单个俑的造型中分辨出人物的形象特征,但是这种特征只是对人物形体的概括,同真正的解剖结构相差太远;虽然整体上符合比例,但也只是符合视觉上的比例,绝非是根据人的真正比例和结构,同写实有很大差距。这种形象是轮廓式的“像”,而绝非写实风格体系中生理解剖的“像”,是象征性的、意象的表现,并非是真正写实性的。 (三)“做人不如做动物”形体之上的差异性在雕塑造型中对人和动物的形体处理,对人物的表现远远落后于对动物的表现,流露出在形体之上自我矛盾的差异性。无论石刻还是各种俑的造型,先民们对动物的塑造投入了更多的热情,使动物的表现更加生动形象,这一点和长期以来人们对于生活的观察和理解有很大的关系,同时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的一种表达。而相对于动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