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考古学理论体系讨论论文 摘要:中国艺术考古学理论体系虽然已经初步构建起来,但对该学科的深化思考却似乎刚刚开始。中国艺术考古学作为一门在艺术学科和考古学科之间成长起来的交叉学科,由于其讨论对象和讨论目的主要倾向于考古学,故其学科基点应该定位于考古学;“美术考古学”与“艺术考古学”这一对学科概念是不同历史进展阶段的命名,艺术考古学是建立在艺术学科进展、美术考古学讨论取得较大成果的基础之上的;艺术考古学的进展前景则寄予于艺术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艺术进展史讨论的专家学者对艺术考古学理论建设的关注和高等院校对艺术考古学人才的培育。中国艺术考古学理论讨论的前景辉煌。 中国艺术考古学名称的提出,最早见于民国时期的岑家梧先生。他在 1941年写成的《中国艺术考古学之进展》一文主要论述了西方艺术考古的传入和中国学者在其影响下所主要从事的艺术考古工作以及今后中国艺术考古学之趋向。这是一篇继往开来的具有学术前瞻性的论文,可惜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而没有得到重视。新中国建立以后,由于过于强调人类社会中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考古学家往往把目光聚焦在对出土遗物的年代划分和生产工具、技术的进步状况方面,对反映古代人类意识形态的宗教、艺术、民俗等领域却长期冷落、忽略。直到进入 19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西方较为成熟的新考古学理论和艺术学理论开始在中国传播,艺术考古的实践活动蓬勃进展起来,改变了在古代艺术讨论领域单纯由艺术史学者包办的格局,考古学家、艺术史论讨论者共同合作,积极参加对考古出土的彩陶、汉画像石、壁画、陶俑等艺术品的讨论。在此基础上,对艺术考古学的理论探讨也开始出现。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在为 1986 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所写的序言中,将“美术考古 学 ” 作 为 一 门 特 别 考 古 学 公 之 于 众 。1992 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中出现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讨论所杨泓讨论员撰写的“美术考古学”条目对美术考古学的讨论对象、讨论方法、讨论目的以及与美术史的关系等作了比较详细的解释。1995 年由刘凤君先生撰写、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美术考古学导论》分成上下两卷,上卷为理论和方法,“概括地讲述了西方与中国美术考古学的发生与进展,以期从历史进展中明确美术考古的对象、目的与任务,明确其性质乃是考古学的一个分支,又同美术史有密切的关系”;下卷是分类讨论,“对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