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征文:坚守公德 践行宗旨 坚守社会公德,践行民政宗旨是每个党员干部的责任,同时也是我们每个公民努力去做到的,今日我给大家带来的是优秀征文:坚守公德 践行宗旨,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 今年 3 月 1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德。明确提出讲政德,就是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总书记的这一谆谆教导,是对领导干部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作为"关键少数"的我们,如何"坚守公德、践行宗旨",有三点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从历代先贤的爱民情怀中坚定自信 在泱泱华夏史、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无数志士仁人用他们对民族的忠诚、对生活的热爱、对百姓的忧思,践行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伟大思想。 (一)忧国忧民乃为政之本。忧国,是对国家兴衰的无比关怀;忧民,是对人民疾苦的无比牵挂。春秋时期的晏子坚持"德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深得百姓爱戴。唐朝诗圣杜甫一生忧国忧民,尽管宦海沉浮、颠沛流离,但面对民生疾苦,却期待"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北宋政治家范仲淹一生只为百姓着想,不图个人荣华富贵,坚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明代名臣于谦一生以兴国为己任,即使历尽千难万险,也依旧不改"但愿苍生俱温饱,不辞辛苦出深林"的执着追求。人称"扬州八怪"之一的清代官吏郑板桥,曾在《墨竹图题诗》中写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由风吹竹摇之声而联想到百姓生活疾苦,寄予了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同情。 (二)勤政富民乃为政之道。勤政是古代官德的法律规范之一。战国时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李冰,在蜀郡任太守期间,与其子一同主持修建的都江堰,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余秋雨先生评价其为中国最激动人心的工程。西汉南阳太守召信臣常把"好为民兴利,务在富之"作为执政目标,"躬劝耕农,出入阡陌,止舍离乡亭,稀有安居时",其结果是"民得其利,蓄积有余".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修治陂池,广开土田",致使"郡内比室殷足",使南阳成了"小天府".苏东坡、白居易在杭州修"苏堤""白公堤",林则徐流放新疆修"林公渠",等等。这些不朽功绩,至今也受益于后人并为人们广为传颂,留下永恒丰碑。 (三)廉政为民乃为政之要。孔子讲:"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封建时代,大凡有作为的官员无不以"廉"为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