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科曙光成长的历程一个慵懒的春雨午后。在中关村软件园中心湖畔,曙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曙光)总裁历军坐在五层的办公室里,神情专注地处理着一百多封邮件。一条短信告知他:曙光击败 IBM(157.68,5.75,3.78%)、惠普(39.82,1.17,3.03%)首次赢得中国建设银行3500 万元服务器的采购大单。这无疑将加速曙光抢占国内银行服务器市场。但仔细核算之后,历军意识到这是一笔无利可图的买卖。不过,两个小时后,他还是毫不犹豫地批准了曙光金融事业部总经理李永明的请求,调动公司整体资源积极推动此事。“我们和外企在中国高性能计算机市场展开了激烈的价格战,我们正借用 20 年前他们对付曙光的办法进行反制。”历军对《环球企业家》说。高性能计算机一直是中国的技术禁区。这类运算速度动辄千万亿次每秒的计算机,是保障卫星、导弹正常运行的尖端设备,国外曾对中国实行长期禁运。这一领域技术门槛要求极高,国内市场长期被 IBM、惠普等 IT 巨头垄断。这种尴尬局面直到曙光一号高性能计算机横空出世之后才被打破。如今,曙光高性能计算机产品出货量排名全球第六、亚洲第一,从 2009 年开始,曙光已连续五年蝉联中国市场份额第一。值得一提的是 2010 年 6 月 1 日,曙光与中科院计算所共同研发的千万亿次“星云”大型计算机问世。这是中国首台综合计算速度排名世界第二、峰值计算能力名列全球第一的超级机器。令人称奇的是这台由上百个双门冰箱大小柜子组成的机器矩阵,除 CPU 之外,所有部件已全部实现国产化。看上去,这是一个依靠国家意志而公司获益的老套剧本。超级计算机作为特殊行业幸运的近乎奢侈—一旦研发和制造机制搭建完整,强大的国家意志会将其推上一条直线加速的超级轨道。在国家意志和资源的庇佑之下,此类公司的 CEO 们因产品技术突破而备受尊敬,但质疑在于倾国之力的投入之下,如果在其位置上坐的是只猴子,他会做的更差吗?冒险很少有人知道就在 13 年前历军就任总裁的当天,曙光正陷入一场灾难。1992 年,在时任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主任李国杰的主推下,陈鸿安、樊建平等 6 人赶赴美国硅谷。在一间民居里,工程师们开始利用美国的产业环境秘密,从事中国首台高性能计算机的研发工作。李国杰因此被尊称为“曙光之父”,其后兼任曙光董事长至今。彼时,国内科学界对高性能计算机的技术路线争执不下。主流意见是模仿日本高智能计算机,但李却坚持认为此路不通,中国必须走兼容路线。“他是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