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为贯彻教育部教指委提出的以计算机思维为切入点的教学改革精神和按照我们历来实施的小步伐快节奏改革思路,实施了分类分层的改革举措,将该课程教学对象分为两种层次或类别,分别有配套的教材和教学大纲对应:(1)“大学计算机基础 B”以“网络、多媒体、数据库三大核心”为主线,适合于一般院校或偏文类教学需要,对应于大学计算机基础(第 5 版)教材。(2)“大学计算机基础 A”以“计算思维”为切入点和能力培养相融合,适合于重点院校或理工类学生需要,对应于大学计算机(第 6 版)教材。考虑到共享资源课程建设框架的限制,是以“大学计算机基础 B”为蓝本建立的;在后面新增了第十章“计算思维和程序设计”,这是“大学计算机基础 A”主要增加的内容,学时为 0(实际为 12 学时理论教学),其余内容是在第 5 版的基础上进行了梳理和精简,删除了 Flash 动画制作,淡化了办公软件的课堂教学,重点在自主学习、实践应用上;腾出6 周时间学习新增内容。《大学计算机基础 B》课程教学大纲总学时:48,其中:32(理论教学)+16(实验课内)+16(实验课外)一、课程性质与目的本课程为全校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也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中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本课程主要涉及计算机各领域概念和知识层面的内容和大学生必不可少的计算机基本能力培养。它对原计算机文化课程的提升,是在原技能为主向能力为主教育转变;主要增加了“网络、多媒体、数据库”三大核心内容,提升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意识,应用计算机进行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为在后继课程中应用计算机技术和方法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二、课程面向专业一般院校或偏文类学生。三、课程基本要求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拓宽知识面-提高应用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即:1.拓宽学生的计算机的基础知识面:介绍计算机的基本原理、技术和方法,引入计算机新技术和了解计算机发展趋势;2.掌握计算机基本使用技能:常用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使用;3.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重点是网络、多媒体、数据库等的基本知识和应用;理解信息安全和程序设计方面的基本知识。4.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在各专业领域中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四、实验基本要求1. 掌握计算机基本使用技能:Windows 操作系统和 Office 办公软件的使用;2. 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