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是医圣,他对《黄帝内经》的掌握是非常到位的,同时,他处处应用易经,为什么呢?因为内经的理论根源在易经,只有深刻理解了易经的道理,才能真正掌握内经。我们在张仲景的经方里可以看出来,他的经方是有适应症配套解决方案的。适应症和解决方,这里面的对应规律,对后世的启发很大,很多讨论中医的人,包括外国人感叹工程浩大。当然他们的感叹是有某种出发点的在这个问题上,我提出一个观点来跟大家一起探讨,我的观点是这样的:黄帝作为一个爱百姓的明君,他关怀民众疾苦,在内经里阐述了人体科学的很多深层规律,目的是寻求一“”种天人合一的解决之道。在内经里隐藏着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这个思想成为中医治疗未病的思想源头,也是后来的医家所推崇的一种思想。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非常具有现实意义,什么意义呢?就是,人体的大医,真正的大医,其实就是我们的正气。内经,有很大篇幅,实际上是对这个正气的规律进行深层挖掘。在这里我对正气的理解,再次跟大家分享一下。所谓正气,他的职责,是能够人体维持正常运转的。在跟疾病的关系上,正气的作用,实际上是每天不停的工作,你睡觉的时候他也在工作。他在做的事情是什么呢?我在前几天发表的文章里,提出一个容错空间的概念,意思是,人作为一个整体,在运行的过程中,不可能不出错,既然出错,就需要容错。不容错的后果是什么呢?在电脑来看,是死机;在人来看,是死人。那么容错机制,就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容错空间,意思是,错误放到哪里去;一个是错误放进去后,要跟上一个处理错误的能力。这两者是容错机制两个必要因素。考察人的正气强弱,同时就考察这个人能容纳多少错,还有处理错的效率。所以我做了一个比方来说明这个道理,就是我们小学常常做的一个数学题,说的是蓄水池,一个进水口,一个出水口,这个池子,我们用来代表我们的容错空间,这个进水口,我们代表这个身体运转过程中不断产生的新的问题,这个出水口,我们代表我们处理错误的效率。进水口和出水口的速度,谁快,决定了一个方向问题;水池的水位,决定了一个状态问题;所以说,三个因素,都是非常重要的。当我们这样想的时候呢,就产生了一个思想,那就是张仲景的伤寒论,这么多经方。每个经方都解决某种适应症,或者某类适应症。我们不妨思考下,这些经方的作用,是不是类似于我们的正气所能做的事情呢?他们的对象都是疾病,这是毫无疑问的事情。那么我们回头继续思考,这里很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