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五常与“五德摘要: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核心价值以其简单明了、切实可行的方式深化人心,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两千余年。儒家学术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等特征,它不仅兼收并蓄、取百家之长,而且因地变迁、各呈意态,地处西南的蜀学便是很好的例证。与关学、洛学、闽学、湘学和浙学等各方道统重实践不同的是,蜀学将儒家与道家理念相结合,制造性地构建了“道德仁义礼”的核心价值结构,可视其道统体系。仔细挖掘这一价值体系,对于改善当下华而不实的学风和人心不古的世道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关键词:蜀学;道统;道德仁义礼自老子、孔子而后,诸子圣贤各有所主,“老耽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兼),关尹贵清,子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儿(倪)良贵后”[1]。可见,诸子学术皆有自己的核心价值。实际上,纵观中华学术史,一切成熟的学术无不如此,“蜀学”亦不例外。蜀学源远流长且极具特色,与其它地域性文化一道,成为祖国灿烂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巴蜀地处中国西南地区,北有秦岭、大巴山,西、南有高原,东有三峡,同时“栈道千里,无所不通”[2],正是由于其相对独立且不封闭的地理环境,才使得蜀学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等特征。作为一支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学术流派,蜀学根植于巴蜀大地,但其影响所及却远远超出了巴蜀地域,成为具有全国性影响的重要学派。一、从“五行”到“五常”:儒学的核心精神与道统之传关于“道统”一词,学界历来歧说纷纭。就新近观点而论,即有“关于中国文化及哲学的核心和普遍范畴——道的理论和传授形式及其进展演变的体系”[3]2 和“在思想领域以儒家内圣之学建构起来的能够正确把握儒家思想原则的传道谱系”[4]等说法。前者重在“道”的内涵阐述,后者重在“道”的传承谱系。在具体内容上,前者注重道的本体性,主于学术;后者注重道的修养性,主于致用,但二者皆认为道统具有核心价值性、相对固定性和历史传承性则一致。作为中华文化的主流,儒家道统思想(即核心价值观)是儒学进展的重要体现,居中华道统思想的主导地位,并决定其进展方向。本节主要从儒学道统来大致勾勒中华道统的传承及其进展历程。在《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了 100 余次,可见,“仁”在孔子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吕氏春秋》说“孔子贵仁”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如何行仁、如何辅仁,则有一个相对固定的组合。《中庸》引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