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语义学讨论方法举隅摘要:“历史文化语义学”是冯天瑜先生提出的一种学术讨论思路。其义是通过考察关键术语、核心概念的古今演变、中西对接的演绎过程,透见其深广的历史文化内涵。以“文学”概念为例,可窥见历史文化语义学的方法论意义。关键词:历史文化语义学;近代转型;学术分科;文学中国传统学术的近代转换,标志之一是学术分科体系的形成。晚清以降,随着西学东渐的进一步扩展,中国传统学术与西方学术观念上的差异日渐突出。一方面,“格致学”(自然科学)诸科自输入后迅速生长,成为重要的学科门类;另一方面,中国传统学术固有的经学、史学等在西学冲击下瓦解、分化,形成近代学术分科中的文学、历史、哲学等科,实现了由传统学术向近代学术的转换。而其间转换的关键,与某些核心概念的内涵及外延的变化密切相关。通过考察词义在不同语境中的变化,可以透见其中蕴藏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这一学术讨论理念,冯天瑜先生概括为“历史文化语义学”。其中包含了理论、方法及实践等层面的价值,对于考察中国学术文化的近代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一、“历史文化语义学”的一般理论近代历史文化各领域的开展历程,在一定程度上都是近代新语的创制演变过程;近代中国各种新思想、新事物、新技术层见叠出,是通过不断生长的新语汇、新名词予以表达的。用费正清的话说,即“每一领域内的现代化进程都是用各该学科的术语加以界说的”。近现代出现的大批名词、语汇,有的是重新创制的,有的从日本直接引进,有的通过对旧语词进行改造和转化。近代社会新语系统的不断扩充和膨胀,是近代历史文化开展的重要标识。章太炎援引日本学者武岛又次郎《修辞学》的论述认为:外来语,破纯粹之国语而驳之,亦非尽人理解;有时势所逼迫,非他语可以佣代,那么用之可也;假设务为虚饰,适示其言语匮乏耳。新造语者,盖言语兴旺之端,新陈代谢之用也;今世纪为进步发见之时,代有新事物,诚非新造语不明。近代以降,伴随西方学术文化涌入中国,其内容大大超出传统概念体系和学术体系的容纳范围。在此背景下,借用日译新语和制造新语势属必定。今人探讨中国近代学术体系的形成,考察新语生成、演化、定型等过程也就成了必由之径。“新事物”与“新造语”之间的互动,不只是“所指”与“能指”之间的对应关系,更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面对产生大量新语的近代社会,文化史、思想史讨论者较少从考察新语的生成人手对之进行解析,这不能不说是近代历史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