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消失银行》读后感

《消失银行》读后感_第1页
1/2
《消失银行》读后感_第2页
2/2
《消逝银行》读后感早在 1997 年,比尔盖茨就曾预言:“我们需要银行业,但我们不再需要银行。”20 年过去了,银行依旧存在,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时代的开展和科技的进步,金融脱媒的趋势愈制造显,银行的生存空间逐渐被金融科技公司挤占,银行的消亡似乎不再是遥远的未来。生存还是消灭,已经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自 1694 年英格兰银行创办至今,现代银行已开展了三百多年,产品不断创新丰富,效劳不断升级完善,并形成了庞大的分支机构、复杂的业务条线划分、严格的监管要求和数以万计的从业人员。在科技日新月异、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开展和广泛应用的今日,银行——尤其是大型银行——固有的管理本钱、监管本钱和传统的工作、思维模式,使得银行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捉襟见肘,无法灵活、迅速地应对。而另一方面,阿里、腾讯、百度等企业依托科技公司已有的产品生态圈,将金融效劳融入购物、社交等生活场景,“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和改变着客户的金融产品消费习惯。比照目前仍以产品销售为导向的银行,这无疑是金融科技公司在客户粘性和用户体验上的胜利。科技的开展、消费行为的转变以及日益剧烈的竞争,正推动银行经历“制造性消灭”的阵痛。银行的出路在哪里?未来银行的形式和内涵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首先,可以预见,未来的银行将逐渐脱离物理场所和实体介质,回归到金融效劳本身,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和各类移动终端、可穿戴设备,随时随地提供场景化、私人化、智能化的金融效劳。各家银行的网点遍布社区、人们在银行门口大排长龙的场景,将成为历史。事实上,全球范围内早已刮起了银行裁员的“飓风”。澳洲国民银行方案 2024 年前,裁员6000 人,占全行员工的 18%;德意志银行更是早在 2024 年就宣布大规模裁员,今年为了进一步削减开支,德意志银行已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裁减至少 250 个投资银行岗位,最终裁员数字可能升至 500 人。银行机构的“瘦身”,既是应对挑战的必要措施,又是顺应开展的必定趋势。其次,银行必将转变业务开展的理念和思路,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开发定制化的金融效劳场景,提升客户的信任度和依赖度。目前,就银行的定义而言,它们的业务都是竞争关系。例如,信用卡和个贷就是在竞争,投资和储蓄也在竞争。因为它们的组织方式,银行的不同部门不能就客户的需求综合考虑,不同业务被人为划分为不同的业务条线进行管理,一方面使得银行在营销或评估风险时缺乏洞察,另一方面也影响客户体验。基于目标...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消失银行》读后感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