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与养生(一)国家卫生部部长陈竺说:“科学家逐渐突破中西医学之间的壁垒,建立融中西医学为一体的二十一世纪新医学,这种医学兼取两长,即高于现在的中医,也高于现在的西医,值得我们为之努力和奋斗。”在现代医学高度兴旺的今日,用现代生物学的手段,以中医的这种原始和质朴、讲究整体观念、注重变化为特色的治未病和辨证施治理念来讨论亚健康以及慢性复杂性疾病,是东西方两种认知力量的会聚,是现代医学向更高境界提升和开展的一种必定性趋势,这种会聚使中西医的内涵不断丰富和进步。中医的治未病、动态观和变动观等理念,尽管是几千年前中国的老祖宗们发现的,观念是古老的,但它代表着一种趋势,是一种进步及符合潮流的。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源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的一部经典著作,后世称为医经之祖。此书非出于一人之手,真正把它写成并流传于世,是在战国末期和西汉年代,距今已二千多年,它是我们医学集大成的百科全书。一、中医治未病的思想《黄帝内经》记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把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发挥了,他说:“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也就是说,高级的医生治未病,中等的医生治将要发生的病,而低级的医生治已发生的病。所以我们说“治未病”的思想不仅符合现代医学理念,同时拥有近两千多年的实践经验,其理论体系也蕴藏着丰富的内涵。为什么说治未病的思想符合现代医学的潮流呢早期的医学就是简单的以减轻痛苦和挽救生命为目的;到了二战后,医学的目的改变了,尤其是上世纪末期的六七十年代,将治病救人、延长生命定为医学的主要目的;如今,医学的目的更加人性化,是以发现和开展人的自我健康能力,维护健康为出发点。从减轻痛苦挽救生命,到治病救人,再到现在的维护健康,开展自我健康的能力,虽然是短短的几十个字,但它代表了整个理念的变化,包括治病的方法和策略的改变。我们以前见到瘤子就赶紧把它拿掉,那是治病。现在病人长了瘤子,是否摘除是看其对病人有没有害处,假如带瘤子能够长期生存而不危及身体,那就不须摘除。总之要以怎样有利于病人,怎样对病人有好处来考虑问题,而不是单纯考虑这个病。目前,医疗模式也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从“治人的病”转向“治病的人”,你治疗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参加了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辩论,其中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