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对国民性格的影响文化作为一个内涵和外延都非常丰富和复杂的现象,不仅人文社会学科将其作为主要的讨论内容,而且许多其它学科也或多或少地涉及到文化的概念。由于学科体系、方法论、政治观点、和语言表述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使得对文化的界定莫衷一是,至今争论不休。1952 年美国的人类学家克鲁伯和克拉克洪调查和总结了从 1871 年到 1951 年间关于文化的定义,数量多达 164 种,可谓百家争鸣。现在又过了几十年,可能又有假设干个定义出现了。这就说明好多人从不同的角度给文化下了定义。将这些定义大体上归纳起来无非就是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文化是生活方式,这句话包括了生产方式、生活形态、价值观念、思维方法、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信仰等等,这些方面的观念以及由这些观念所形成的一些制度。饮食文化处于文化的根底局部,在文化的形成、开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在人类的起源、演变和开展的过程中,首要的必不可少的物质根底就是饮食。随着社会的不断开展和进步,加上地理环境、气候、物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人类的饮食由最初的茹毛饮血逐步开展到今日枝繁叶茂、异彩纷呈的饮食文化之林。当今世界大致包括东方饮食文化、西方饮食文化以及清真饮食文化三种最著名、最有影响的饮食流派。其中,中国作为东方饮食文化的中心,一直都以灿烂辉煌的中国饮食文化而自豪不已。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 100 多万年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等方面制造积累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物质财宝和精神财宝。当然,在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甚至是同一个民族的不同区域间饮食文化有所不同。中国饮食文化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有自己的特色并且对形成以和为贵、高雅闲逸、和气可亲、淡泊旷达、重礼仪讲人伦等的国民性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中国人的饮食文化观饮食观念是人们在食物的制作和食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看法,深受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尤其是哲学的影响较深。哲学思想的不同导致中国人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有别于其它国家。世界各地都将中国的餐饮称为中餐,其突出特点是以大米和面食为主食,讲究食物的色、香、味。或者更确切地说,中国的饮食具有审美的意识,与西方只注重食物营养的摄取量相比,中国食物的悦心、悦目对于饮食者来说更为重要。这种感性的饮食习惯要求食物的色泽是否赏心悦目,是否能通过人们的味觉和视觉引起食欲。除此之外,中国人饮食时还很注重情调,也就是周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