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时空观念的培育目标及教学策略关键词:历史教学;时间意识;时空观念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在具体历史教学中有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具体实施策略,本文以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为例,阐释历史时空观念的教学目标实现及具体实施策略。一、以历史时序性为核心的时间观念历史即人类过往的活动内容及事件,时序性是贯穿历史内容再现的主线,也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目标。培育学生历史时间观念的教学目标及策略中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重点掌握描述历史的时间术语及其适用对象。中国近代史教学内容体系中,关于时间顺序的表述方式有公元纪年、年号纪年和国号纪年〔民国〕,这几种方式都可以准确记录历史事件,而公元纪年是最常用的时间表述方式。记录较长时期的还会用世纪初、世纪中期、世纪晚期和世纪末期,此外还使用“某+年代”,在表述相对模糊的时间概念时会用到。灵活运用时间术语描述历史,是历史学科综合素养的表达,准确运用时间术语,要根据具体表述的内容综合确定。其次,在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历史开展的阶段特征归纳历史分期。具体操作步骤是以历史时序性为依据,围绕某个主题梳理历史线索,归纳总结各个时期的开展特征,从而形成一个脉络清楚的历史分期。近代中国史分期根据救亡图存和民主革命为主题线索〔革命史观〕,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时期。另一种是根据近代化的开展历程来做历史分期,将 1840-1894 年划分为民族危亡的日益加深和近代化的艰难起步时期,1895-1911 年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和近代化的初步开展时期,1912-1949 年那么是民族独立走向胜利和近代化曲折开展与新生时期。二、以历史地理条件为核心的空间观念历史与地理条件密不可分,历史事件及历史现象、人物都要依托具体的历史地理条件。要建立学生的历史空间观念,在中首先要充分利用历史地图。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能熟练阅读教材中的历史地图及示意图,比方中日甲午战争形势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对地理方位描述、历史事件发生过程的路线方向描述能够理解其含义,比方 1937 年八路军东渡黄河抗日、1947 年解放军转入反攻挺近中原,学生要理解这些具体历史事件的发生都具有特定的空间,从而可以全面评判历史事件的影响。其次,在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对历史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加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具有空间观念的历史问题。比方以全球史的角度分析近代中国,老师通过“新航路开辟”、...